我們為什么偏愛牡丹
最美人間四月天。對于很多人來說,尤其在河南,這句話成立是因為牡丹。
4月1日晚,伴著唐裝仕女歌舞《花盛洛陽城》,第41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拉開帷幕。
牡丹搖曳、全城沸騰。每年4月,是牡丹的花期,也是洛陽最美的季節,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年年歲歲花相似,牡丹已盛放千年,我們為何還是如此偏愛?它是如何撩撥起全民的“賞花DNA”,讓洛陽成為春日里人們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000多年的老網紅
“牡丹熱”自古有之。“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筆下的賞牡丹盛況,就跟今天明星霸榜熱搜差不多。
牡丹作為觀賞栽培花卉,始于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要說牡丹何時走上“花”生巔峰,那必定是在唐代。
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天下真花獨牡丹”……無數詩篇,都是牡丹超高人氣的證明。到了北宋,牡丹有了“花中之王”的美譽,站上了百花C位。隨后的朝代里,牡丹的培植面積、品種、栽培技術都在不斷擴大和豐富……
姚黃魏紫、濃墨淺粉,看牡丹的色、姿、香、韻,有著說不盡的風流裊娜、雍容氣度,加上寓意富貴吉祥,《花開富貴》《鳳穿牡丹》都是家中常見的客廳掛畫。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牡丹花樣還是居家用品的扛把子,差不多家家都有這樣一條“國民床單”,印著牡丹花圖案,是奶奶和媽媽的嫁妝標配,印著牡丹的熱水瓶、搪瓷杯、臉盆也是家家必備。
從古代達官顯貴的觀賞花卉,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牡丹漸漸成為國人心中的“國民之花”。
文旅文創新頂流
在洛陽,你可以用牡丹串起十二時辰。
早晨,在九州池、國家牡丹園觀賞牡丹的國色天香;中午,一碗牡丹燕菜,品洛陽水席的回味無窮;下午,換一身漢服與牡丹爭奇斗艷;晚上,如果還意猶未盡,主題奇妙游、劇本殺活動帶你領略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
融合“文、旅、體、商、演”多種要素,從賞花游到城市游,一朵花玩出了無數消費新“花”樣。數據顯示,洛陽成為清明假期全國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自3月以來,“洛陽漢服”搜索量位居全國前3,“賞花”搜索量周環比增長110%;牡丹文化節期間,洛陽旅游訂單量較去年增長約50%。
“牡丹熱”持續發酵,讓洛陽乃至河南文旅消費有了更豐富的場景和暢想。一朵花開創一個節會、激活一座古城。
城市IP新代表
今天說到牡丹,必會想到洛陽,反之亦然。牡丹對于洛陽而言,不只是一朵花、一個景點這么簡單。它是一座城市的風貌特征、一個季節的代表,美景慢慢變成了文化,成為城市的獨特記憶。
很多地方都有牡丹,但洛陽牡丹是獨一份。這不僅在于花與城在歷史中結緣,更在歲月中融合,它和城市的建筑、風貌、人文一起,形成了一種美妙的氛圍感。這也是洛陽魅力之所在,一切美好在這里匯聚,糅合成城市的樣子。
無論是河南人或是天南海北的游客,一朵朵牡丹,讓大家體驗到最熱烈、燦爛的春天。人們為牡丹而來,攜城市的熱情與浪漫而去。
“牡丹熱”以及背后的一系列文旅消費熱點,是文化與城市的“對視”、是人文與經濟的“對視”。一次文化消費,可以成為一顆種子,在人們心中種下文化記憶、文化自信。
這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具象表達,我們需要鮮花對生活的點綴,需要美景對人生的渲染。
洛陽持續“出圈”,是河南文旅文創大發展的縮影。牡丹、漢服、水席……一個個“小而美”的城市文化“切片”,擦亮的是“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大品牌,折射出的是河南興文化工程的累累碩果。
創新,維持盛放的“花期”
“牡丹熱”說到底是一種“春日經濟”。“春日經濟”的“花期”究竟能維持多久,不免引人思考。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有不同。今年是牡丹花會的第41年,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變化。牡丹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載體,不斷豐富、創新的活動形式,讓它始終有新看點、新玩法。從花車巡游到“云”賞牡丹,從穿漢服打卡拍照到沉浸式“劇本殺”……一項項創意活動目不暇接,大家始終能把期待值拉滿。
讓人們始終對牡丹保持偏愛,我們還需要把它的美衍生到一個個具體的文化產品、人文故事中,即:
包裹在牡丹盛放美麗外表下的,是洛陽乃至整個河南在文化、文旅產業等各個方面繁花盛開的內里。
來源:河南日報,記者 于晴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