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動物世界-納氏鷂鲼
媒體:動物世界 作者:Mystery
專業號:錢佳弘
2023-06-30 11:47:18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燕魟目 Myliobatiformes
科:鲼科 Myliobatidae
屬:鷂鲼屬 Aetobatus
種:納氏鷂鲼 A. narinari
納氏鷂鲼長達5米,寬達3米,重量為230千克,尾巴細長并長有毒刺。
胸盤大幅彎曲,邊緣呈三角形,無尾鰭。眾多白色斑點散布于黑色或淡藍色的盤形背部,下腹白色。尾巴長鞭狀,由一根長脊柱連接小背鰭后的尾基部。
納氏鷂鲼鼻長,扁而圓像鴨舌,大腦袋。
下頜一排扁平鋸齒形牙齒,每顆牙都由新月狀平板彼此聯結在一起。
脊棘起端僅次于背鰭,有2-6根,較短。順著叉狀根部,有一根尖刺和后彎側齒。當遇到潛在威脅時,作為防御,這些毒刺會發起反擊。
棲息于珊瑚礁附近,一般停留在礁石邊緣。它們更喜歡溫暖的,下面由泥巴、砂子、碎石構成軟底的地方活動。多數時間停在大約60米深水域,但可潛至80米。
以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如:蝦、蟹,海螺、章魚和其他底棲動物。
喜群居,比較害羞會避開人類。
納氏鷂鲼躍出水面的動作為人所知,有假設認為,它們躍出水面是為躲避獵食者的攻擊,另有觀察發現,雌性鷂鲼產仔時躍出水面,借助回落水面的力量將幼體推出子宮。有時3-50只組群四處游動,組群通常出現在繁殖季,也被認為是一種捕食防御機制。
繁殖季節通常在仲夏,納氏鷂鲼是卵胎生的,每次產1-4尾,體長170-350毫米,4-6歲性成熟。
納氏鷂鲼分布在在全球熱帶地區,包括墨西哥灣、夏威夷、非洲大西洋、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西海岸。
閱讀
1163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