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山溪鯢知識科普,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鹽源山溪鯢又名羌活魚,屬于脊索動物門(Chordata)、兩棲綱(Amphibia)、小鯢科(Hynobiidae)的一種動物。
它體型細長,雄鯢全長163~211 mm,雌鯢全長 135~175 mm,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119%和107%左右。頭甚扁平,頭長大于頭寬; 吻端圓,唇褶發達,上唇褶包蓋下唇后部; 成體無鰓孔或外鰓殘跡; 前頜囟大,犁骨齒2短列, 左右相距寬, 呈 “”形, 每側有齒3~6枚。軀干背腹扁平; 尾鰭褶高而薄,起自尾基部,后部1/4幾乎成刀狀,末端圓。皮膚光滑,眼后至頸褶有一條淺溝,肋溝11~12條; 頭腹面有多條縱褶,頸褶弧形。前、后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略重疊或相距2條肋溝之間距; 掌、跖部無黑色角質層,掌、跖突各2個,前足4個指,后足4個趾。體背面黑褐色、黃褐色或藍灰色,其上有云斑; 腹面為灰黃色,褐色云斑少。雄鯢肛部微隆起,肛孔呈 “↑” 形,其前端中央有一個小乳突。
此物種生活于海拔2900米~4400米植被較為豐茂的山溪內。
該鯢生活于海拔2 900~4 400 m植被較為豐茂的高山區的山溪內,成鯢以水棲為主,多棲于溪內石塊下。成鯢主要捕食蝦類、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偶爾吃種子和藻類等。10月至翌年2月多在深水石下冬眠,有幾尾蟄眠一處的情況。雌鯢3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繁殖盛期,卵袋成對黏附在水內石塊底面; 卵袋長70~125 mm,直徑8~15 mm,呈圓筒狀,呈 “C”形; 每條卵袋含卵6~13粒,每一雌鯢可產卵12~25粒。
此物種為中國特有種。該鯢有藥用價值,因過度利用和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減少。受脅等級:易危VU。
成鯢以水棲為主,多棲于溪內石塊下,個別在溪邊石縫或土穴中。10月至翌年2月部分個體在陸地上冬眠,此期可發現幾尾山溪鯢同棲于一塊石塊下。成鯢以昆蟲、蝦類、藻類等為食。分布于四川。
它的鹽源氣候四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01天,平均氣溫12.1℃,最高溫度30.7℃。全縣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征,年均降水量為855.2mm。這樣的氣候適合山溪鯢的遺傳和繁殖。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