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園的蓮花山人(作者:趙雅)
大家好!很榮幸能站到這里參與此次演講,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守望精神家園的蓮花山人。
青春是一首歌,譜寫時代的旋律,唱響青年的聲音,青春志向的萌芽總在一個觸動人心的瞬間。猶記得大學時期曾看過一部電視劇叫《最美的青春》,它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馮程為代表的十八位來自不同城市的林業院校畢業生在條件極為艱苦的高原荒漠塞罕壩植樹造林的經歷。劇中先遣隊員們為了實現植樹造林、防風阻沙的目標,在解決蓄水源問題等方面,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因難,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里,他們從未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從最初的造林成活率不到百分之五,到后來在荒漠上營造起萬傾林海,荒漠變綠洲,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塞罕壩人打破了世界造林專家所下的“塞罕壩想植樹造林是不可能的”定論,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跡,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劇中多個情節和場景讓人心緒難平,艾青的那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讓人蕩氣回腸,是人定勝天的最好詮釋,我感動于她們的堅持,感動于她們的信念,更是在心中埋下了向前輩學習的種子。
后來我通過事業單位考試進入到現在這個單位,也成為了一名林業人,工作后我也聽到了許許多多蓮花山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所表達的更是一代護林人鮮活的奉獻精神。在1984至1998年期間,彼時的蓮花山正是亂砍亂伐,破壞森林資源事件的嚴重高發期,為保護森林資源,當時的護林人們晝夜不停,加密巡山頻次,晚上住在雪地、墳地也是常有之事。碰上氣溫寒冷時,為保證體溫,他們還需要不停跳動才能挺過漫漫寒夜。在一個一如往常的巡邏中,卻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當時的護林隊員們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突然遠處傳來熙熙攘攘的聲音,他們悄悄靠近聲源處時,發現了大量盜伐人員,當護林隊員們靠近時,突然一名盜伐眼線叫嚷著跑了出去,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幾名隊員立馬沖上去將他死死按壓在地上,于此同時發現情況的盜伐人員也反應過來,其中沖出幾人,手里舉著木棒叫囂著讓大家放開同伴,在這緊要關頭,一名年輕干部頂著盜伐人員的攻擊奮不顧身的沖了上去,木棒從他耳邊飛過,將領頭人員壓在地上,隨后隊員們一擁而上將盜伐人員制服。這段故事在老一代護林人講起時已成一段過往,里面的驚險與困難文字的描述很難表達一二,只能在只言片語中體會些許。
在蓮花山的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堅定且執著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也堅定的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為保護野生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與犧牲,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依然堅守崗位,用青春的年華,汗水和熱情呵護著這片綠色家園。我作為新的青春血液,在學習這份精神的同時,更擔負著繼承的義務,發揚的責任。
回憶當初入職到保護站護林的時候,體會了在巡護時俯身穿過叢生的荊棘,被沙棘扎的遍體鱗傷,也見到了爬過陡峭的山峰后俯瞰到的絕美景色,即使長途跋涉后體力虛脫但也有一覽眾山的暢快淋漓;有對于第一次采集到各種植物標本的新奇,也有跟著老同志們認識各種野生動植物的滿足;淋過午后突如其來的雨,見過夜晚山間明媚的月亮,從抬眼就能看到的滿天繁星,到路邊養蜂人和散落在山間的村莊人間;或是碰上手機信號微弱,輾轉著尋找微弱的信號時,浸透在清涼的風和溫柔的陽光里,我似乎略微懂得了林業人的守望和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守護森林的林業人是寂寞的,是清貧的,也是高貴且富有的,相比塞罕壩林場的老一輩林業開拓者以及像在蓮花山林業科研生產一線工作了一輩子的人,我是幸運的,因為我不僅是站在他們辛苦鋪墊的基石上開創事業,更是乘上了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視林木種業發展的時代浪潮,但是時代在變,接力的使命是不變的,無論是載入史冊的先輩還是當下繼往開來的我們,亦或是未來青出于藍的他們,時刻需要銘記和堅守的是最初的那一份赤子之心,要在崗位中時時踐行,在行動中去凝聚擔當,一定攜先輩的愿望共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繁華山海。
人生總是要不斷自我實現,才能不負青春韶華。所有追求與堅守,所有開創與奉獻,全部都發自于那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