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寺廟的春天
????自然札記??117
牛寺廟的春天
牛寺廟,是關中平原秦嶺北麓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塬殘溝深,自然村多達15個,村民農屋庭院星羅棋布。
7年前,單位包聯幫扶這個相對僻遠的村落。走進牛寺廟,滿目荒坡荒溝,滿村老幼病弱。
在這里,穿過補丁衣服的我,又一次直面了貧困讀懂了村民目光里的無奈 ──
那將羊只像孩子一樣晚上圈在屋里的老倆口,卻把兒子招給了渭北外縣,而且背上近十萬的外債倒貼女方財禮;那些多年在外漂泊打工終于積攢起一點家業時,卻不幸有家人患染重病再筑債臺;還有那對善良堅忍對智障殘疾、一生未婚的兄弟不離不棄,忍受著貧窮卻義無反顧地擔當著父母角色的年邁兄嫂……這些讓我無語、同情,還有感動和尊敬!
人情厚暖的地方,樹都不會少:牛寺廟的溝坡長滿刺槐、核桃、花椒、柿、桃、杏、椿、楝、拐棗,平坦些的土地上農戶蒔弄著玉米,蒼術、黃精等中藥材。
7年間,村集體新建經營了百十畝的苗圃,白皮松、油松、雪松、欒樹、女貞、櫻花、紅葉李、石榴、國槐、黃楊這些挺拔的小樹苗承載起全村人的希望,林下散養雞、農戶圈養羊、中華蜂的鳴叫聲喚醒了小山村一年年沉寂的冬天。
7年間,地方改善了村里的路、水、電、燈,單位讓村道巷道長滿了樹,幫助村民擴大了花椒基地、掌握了干雜果經濟林栽培技術、包裝林下經濟項目豐富了中草藥種類,吸收了一些天然林保護工程護林員,傾斜安排項目撫育了刺槐林,使小山村終于郁郁蔥蔥。
還有我的同事們,寒冬臘月到來前給五保戶送去棉被棉衣、為透風的窗戶安裝好玻璃,春節為困難的村民送去米面油、貼上春聯和“福”字讓每戶農家都有喜慶的年味和生活的憧憬,高考結束捐助著一個個孩子直到讀完大學,收獲的秋天自發地購買走農戶銷售無路、擱置在家的核桃、花椒、菜油、土雞蛋,用心用情地與村民一起堅信著牛寺廟“潛力在山,希望在林”,一起耕耘綠色的夢孕育金色的夢……
在今天,我又走進了牛寺廟村。
天高云淡,滿山青翠。遍野的刺槐花純潔清麗,彌漫芳香。紅花刺槐紫紅艷麗,陽光下灼灼眩目。石楠橙紅色的葉擁著潔白的花朵,紅葉李的小苗生機盎然、猩紅若旗。藍瑩瑩的鳶尾花,黃燦爛的委陵菜花、禿瘡花,紫彤彤的大花野碗豆花,白嫩嫩的夏至草花,撒滿田間。還有農家庭院前玉蘭樹的水紅色花朵依然不肯在春天的舞臺謝幕,而櫻桃簇生的果、孤單的青杏傲嬌地地告訴我“你錯過了我們絢麗的花”……陣陣襲來的芬芳卻又是刺槐樹在含蓄地宣言:這個時節它們是小山村的春天!
這就是四月的普通的中國鄉村!
雖然樹苗還多滯留在苗圃地,年輕人依舊在外尋找著財富,也因此,村里依舊少些生機和活力,但是上了年紀的人在打摘著槐花、蒸著麥飯,無語地舒心地遠眺春天的秦嶺。
這里是革命老區,1946年7月,為了便于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與陜甘寧邊區的溝通和往來,中共陜西省工委決定在關中地帶建立地下交通線,萇坡紅色交通站就是其中之一。李先念、陳少敏等老一輩革命家分別在鄰近的萇坡村、牛寺廟村停留過。
這里毗鄰著藍田,陳忠實老先生的《白鹿原》寫的就是這樣的土地。30年前,我讀這部關中史詩般的小說時,向往著遠方,與牛寺廟村現在的年輕人一樣。30年轉瞬即逝,驀然年過半百了,作為一個種樹的農民,再讀當年《白鹿原》書評中“中華民族歷百劫而不倒,有一群義者,成為脊梁”這句話,便想起白嘉軒,便能想像現在牛寺廟村上了年紀的老人會這樣抱怨年輕人:“衣食住行已經無憂了,卻在外跑得心野了,都不回來了……”
所以,我要寫下牛寺廟的春天,讓在外闖蕩的年輕人看看家鄉的春天。
我相信:年輕時追逐財富時,會疏忽甚至忽略生命中越來越少的春色。反之,年輕時執著追求堅守的理想,就會珍愛四季的春光,因為生命短暫。
土地是不會荒蕪的。即使年輕人都拋棄了土地,還有植物和飛鳥熾熱地熱愛著土地依戀著土地。
2024.4.25-2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