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推薦的2位巡護員榮獲“IUCN WCPA國際巡護員獎-高度推薦獎”
導 讀
4月7日,IUCN-WCPA國際巡護員獎頒獎儀式落下帷幕,除10位獲獎者外,另有19位進入候選名單,獲得“IUCN WCPA國際巡護員獎-高度推薦獎”,19人中包括3位來自中國的巡護員,其中2位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推薦。
作為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成員,自2020年12月,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征集候選人,最后阿拉善SEE西南、長江、天府項目中心共推薦6位巡護員參選。最終,由長江項目中心(CCF)推薦的【九江濂溪江豚協巡隊王第友】、由天府項目中心推薦的【四川臥龍保護區木江坪保護站】入選“IUCN WCPA國際巡護員獎-高度推薦獎”。這是對中國巡護工作的肯定,以及自然保護區長期堅持自然保護的認可。
IUCN WCPA國際巡護員獎,是IUCN WCPA與國際巡護員聯合會、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和保護聯盟的合作建立,旨在強調和贊揚巡護員在世界保護地所做的非凡工作,“高度推薦獎”將各獲得3000美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巡護員的日常。
王第友:老漁民轉行“協巡員”
王第友在船上巡護
江西九江濂溪區姑塘鎮雨霖港,地處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53歲的王第友,大半輩子都和這里的江河湖水打交道。十幾歲起,他跟隨父親、兄弟出船捕魚,后來靠著捕魚養家糊口?,F在的他,放下了揮動三十多年的漁網,當起了協助巡護員。“雖然還是開船,還是與江為伴,但任務更重了。”王第友說。
上世紀90年代,是王第友家最好的光景。“那個時候,江里魚多。”王第友回憶,夫妻倆打漁歸來,船上滿是江魚和河蟹,一家人年收入有10多萬元。然而,妻子高菊珍因為常年受風患上了風濕,落下胃病,長江的江魚種類也一年比一年少,王第友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王第友主動“洗腳上岸”。漁網再也沒有下過水,漁船閑置在岸邊,而對于王第友來說,相比于放棄三十多年的捕魚營生,江面上時常看到的魚翻白肚的場景,更讓他心痛。慢慢地,他還當起了義務宣傳員,呼吁大家合法適度捕撈,保護江豚等長江水生生物。
2020年1月1日,“長江禁漁”政策落地。為妥善解決禁捕退捕后漁民生計問題,濂溪區出臺了《重點水域漁民退捕補償及養老保障轉產轉業實施辦法》。按照“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的總體目標,濂溪區積極幫助漁民轉崗轉業,還聘用漁民成立協助巡護員隊伍。
這一政策,讓王第友從老漁民“變身”成為職業協助巡護員,他還把自己的一條漁船改造成為巡護船,協助主管部門觀察水面上的環境動態。在政策引導和王第友的鼓勵下,同村的鐘祥志、楊發云、楊法林也加入到了隊伍中。他們四人,組建了九江市第一支由老漁民組成的協助巡護隊。
王第友和協助巡護隊隊員們
雖然有著幾十年的下江經驗,王第友的協助巡護員工作卻并不一帆風順,起初漁民們的不理解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為此,王第友拿起書本,熟記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耐心勸導,普及知識,加強巡航。在和漁政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非法捕撈行為以及非法漁具不見了蹤影,巡護水域范圍內,長江江豚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現在,王第友下江次數比打漁時還要多。守護著養育世代百姓的江水,盡管辛苦,卻有著難以言說的自豪感。“我的兩個兒子都沒有隨我打漁。”王第友家三代以打漁為生,到他這應該是最后一代了。從打漁到護魚,王第友相信,隨著大家觀念的轉變,未來的江魚種類會越來越多,水生環境一定會更好。
木江坪保護站:野外保護的一線精兵
木江坪保護站隊員進行野外調查
木江坪保護站建于1978年,主要負責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耿達區域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是臥龍自然保護區最大的保護站。近年來,在保護全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推進野外大熊貓精細化管理和臥龍雪豹科研保護工作等方面貢獻突出,被四川省總工會評為“四川省工人先鋒號”。2020年,被阿拉善SEE評為“最美巡護團隊”。
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于一體的臥龍自然保護區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游玩探險,而對于常駐于此的保護站工作人員來說,艱苦和危險時常伴隨左右。臥龍自然保護區西河片區、正河片區是傳統的無人區,也被當地居民稱為“死亡區”,其危險程度可見一斑。
隊員們野外巡護
2015年,為了完成全區大熊貓個體動態調查和DNA建檔工作,全站野外工作人員對調查區域進行全面摸排,走遍了危險調查路線和條件艱苦路線。
在西河,隊員們趟過52道齊胸河水,每天全身濕透著完成工作任務;在正河,12條單軌索道是隊員們調查路線上的必經之路,拉拽途中稍有不慎,就有墜入河谷的風險。他們透支身體,風雨無阻,走遍了全區1164平方公里,圓滿完成了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和潛在棲息地個體動態及DNA建檔工作,為野生大熊貓保護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
調查隊在高山上工作
除了山川河谷,高原嚴寒也是隊員們需要面臨的挑戰。雪豹是高原地區的巖棲性動物,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巖及寒漠帶的環境活動,晝伏夜出,蹤跡難尋。
2017年,為了摸清全區雪豹分布現狀,野外調查隊員們冒著高山缺氧和雪崩的危險,在海拔5000米左右長期高強度工作,布設紅外觸發相機,高效完成全區436平方公里的雪豹棲息地的專項調查工作。臥龍自然保護區成為全國首個雪豹全覆蓋監測的保護區,紅外攝像機拍攝到的雪豹影像,也成為了雪豹種群研究的珍貴數據。
隊員們監測野生動物
追尋野生動物的足跡,木江坪保護站的隊員們不遺余力,突破極限。全站18名工作人員,平均年齡36歲,其中從事保護工作時間最長的隊員工齡已超過20年。他們踏遍青山綠水、雪域高原,用青春守護保護區的每一寸土地。
隊員們的日常食宿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