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石記憶與遐想
????自然札記??57
髀石記憶與遐想
小的時候在新疆塔城,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男孩子除了打雪仗、踢足球、滑爬犁,最喜歡和沉迷的游戲還有打髀石。
這里的髀石專指羊髀bì石。游牧民族哈薩克族同胞多以養羊為生,也似乎天天宰羊吃羊肉,哈族男孩的羊髀石當然很多。約好了玩打髀石,一群孩子就找塊雪地用樹枝掃出一塊空地,或到空曠地帶找個冰面,把子彈殼擺成一排,參與者每人1枚,然后撒髀石,髀石立者先打,擊中者繼續,直到贏完子彈殼,再進行下一局。
哈族男孩冬天的衣服兩個口袋天天裝滿髀石,而漢族孩子吃羊腿機會并不多,有髀石也就兩三只,但當時軍分區大院幾乎全是漢族孩子,他們有的是子彈殼。所以往往開局前,有借哈薩克族孩子髀石的,也有用幾枚彈殼去和對方交換一只髀石,都有了賽具、賽注,一群群就開始了熱火朝天的游戲。為了便于區分各自的賽具和能在雪地快速找到髀石,有的孩子會給髀石用紅墨水染色,而大點的孩子為了讓髀石不容易被打飛,還會給髀石纏銅絲或鉆孔灌鉛。
最近,和孩子討論為什么讀書時,我又重讀起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驚奇地發現,高爾基對植物、鳥雀的描述很多很細膩,我以前是看作家童年的不幸、生活的苦難,而這次重讀,用穿越半個世紀的目光來讀,感受與境界大有不同了:
“一群黃雀落在了山楂樹叢之中。樹叢沐浴在陽光里,陽光使黃雀興奮,它們叫得更歡了,就其姿態來看,就像是一群頑皮的小學生。一只貪婪的、善于持家伯勞鳥還未飛往溫暖的地帶,它蹲在野薔薇柔韌的枝條上,用嘴清理著翅膀上的羽毛,一對烏黑的眼睛敏銳地搜尋著獵物。它像百靈鳥那樣振翅飛起,抓住了一只熊蜂,細心地將這只蜂插在一根樹刺上,然后又重新蹲定,不停地轉動著那只灰色的賊溜溜的小腦袋。一只不祥之鳥 ──松雀悄無聲息地飛過去了,這是我夢寐以求最想得手的東西,要能捉住它該多好啊!一只離群的灰雀停在一棵赤楊樹上,紅紅的身子,擺出大將軍似的莊重神態,搖晃著黑色的鳥喙,不時生氣地啼叫幾聲。”(摘錄自《在人間》)
──大自然是作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大學,大學教會的是細致觀察系統思考果敢行動,大自然也教會我們觀察認識改造自然。所以讀書的目的性不應該很強,讀書是一種思想認知的積蓄沉淀,是心靈享受,沒有功利性,如徜徉在大自然,但在人生的某個時刻讀書所獲就奇妙地厚積薄發,不經意地帶來間接的物質生活。
“傍晚靜悄悄的,氣候溫和,這是晴和初秋的一個使人感到憂郁的黃昏,四周的花草樹木雖然仍在開著五色的花,但顯然已經逐漸褪色,時刻都在變得暗淡,愈來愈失去光澤。已經耗盡了自己飽含的夏日的氣息,現在僅散發出陰冷潮濕的空氣,但空氣分外清澈、潔凈。”(摘錄自《童年》)
──“烏桕林下的車軸草在不再和煦的秋陽下,忽然清晰質樸靜美異常:……此時的光線下,車軸草葉片疏朗清晰,要尋找四葉的應該容易些。”這是我去年11月初寫下的秋天的黃昏,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經歷的人,卻對秋天的光線感觸相同。
書中竟有打羊拐子的描寫:
“是嗎?”他向我使了個眼色,激動地叫道。“哎呀,小兄弟,這可不一定!你會玩打拐子嗎?”
“你是說玩羊拐子?”
“叫打羊拐子,對嗎?”
“我會玩。”
“我替你做一個灌鉛的羊拐子,灌了鉛的羊拐子才好呢,一打就中,你想不想要?”
“要。”
“那你就拿一個羊拐子來吧。” (摘錄自《童年》)
──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孩子,因為神奇的自然界,竟神奇地擁有著相同的游戲!
羊拐,學名叫距骨,獸類后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脛骨交接處的一塊獨立骨頭,在新疆叫“羊髀石”。羊拐,漢語一般叫髀石、髀骨。
髀石最初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用具,用于投擊獵物。傳說中髀石是狼或者其他動物死后靈魂的棲息地。長久以來游牧民族形成了把它當做一件護身符寶貝的文化習慣。
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期滿族稱之為“嘎拉哈”的髀石就已出現,像龜甲一樣,崇尚神靈的古人把它作為一種“定禍福決祥瑞”的占卜工具。歷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皇室、官宦或者民間的墓中,常有隨葬的犴(hān,駝鹿)、牛、狍、羊的嘎拉哈。而東北滿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嬰兒搖車的兩側、底上部都掛有嘎拉哈,以辟兇邪求祥瑞。
打髀石起源于草原民族。《元史·太祖紀》就記載有:“復前行至一山下,有馬數百,牧者唯童子數人,方擊髀石為戲。”可見髀石歷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打髀石、抓髀石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男孩子、女孩子喜愛的一種游戲。在新疆,髀石也是當地“巴郎子”(男孩子)最愛把玩的物件兒。
有報道說,2017年,有3000多年歷史的哈薩克斯坦髀石游戲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哈薩克斯坦將其作為國家文化符號推廣。我掐指算了下,從殷商時期開始,咱們用髀石占卜避邪卻已有3300多年歷史。
的確,遠古時候,草原上的男孩子打髀石玩,有助于鍛煉孩童手部肌肉的靈敏性,從小可練就準確的投擲力,也幫助他們日后很快掌握狩獵箭法。而現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若繼續流行這個游戲,特別是在冰天雪地打髀石,無疑會鍛煉男孩子的體魄,增強他們的抗寒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女孩子的抓髀石游戲,則有助于鍛煉培養動作的協調性,肯定會讓她們更加反應靈敏、眼疾手快。
回到為什么讀書這個問題。好像有了答案:
讀書不要設定為了什么,讀書也不高深,喜歡就讀,讀了充實就繼續讀,不喜歡沒收獲就不必硬著頭皮讀下去。如同遠古時草原上的孩子打髀石,如果你沉浸進去,就是一種愉悅的游戲,你開始玩,也許輸光家底,也許先輸后贏,也許初露鋒芒,不論怎樣,你天天打,不知不覺,提高了技藝,鍛煉了體魄,鍛造了意志,等長大時,你迅速成為了一個優秀的獵人。這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小時候打髀石總是輸,賽了幾場,再不愿意玩了,你可以去騎馬、去彈冬不拉,長大后,一種可能是學習射箭也不行,但你卻是一個優秀的騎手、歌手,一種可能是馬術、琴術也不佳,射箭卻有天賦一學就精,這二者應該是小概率事件。什么都不精通,也沒什么,生活也需要宰羊、燉羊肉、烤羊肉串、做包爾薩克和奶疙瘩的普通人,這沒有懸念。
關鍵是為夢想努力過,即使天天打柴燒火,你自己能夠心無悔意怨言,覺得人間值得、歲月靜好。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