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企業家從事公益事務的組織樣本
寫在前面
二十年,于歷史長河不過一瞬之光,但對于一家發源于民間的公益組織,卻是由細微種子至茁壯勁草的蛻變歷程。2004-2024,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20周年,作為中國第一個由企業家為主體的環保公益機構,我們看到,在20年發展中,企業家們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其影響力、號召力,以及鏈接資源的能力,解決了一些社會問題。
值此20周年之際,長期關注環保及公益領域、關注阿拉善SEE的資深媒體伙伴,以第三方視角,觀察2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公益行業規范化,尤其全球環保聲浪背景下,阿拉善SEE這一聚合600位企業家會員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成長歷程和所帶來的探索和示范;以及透過項目運營、籌款傳播等多個維度,觀察企業家對于環保本身及公益治理的思考、動機、邏輯與行為方式。本專題系列文章在鳳凰網公益頻道集結刊發,獲授權轉載。
2004-2024年,在20年時間的寬度里,共有2037位企業家(截至2024年8月31日)在阿拉善SEE這個環保公益平臺上駐足過,期間,或告別離去,或堅守如一。時至今日,近600多名企業家匯聚于此,仍然稱得上是中國最具專業能力、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家環保公益組織。
一定程度上,在充滿變幻與未知的時代洪流中,阿拉善SEE所20年間所經歷的光環、挫折和成就,折射出的是中國企業家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亦或是時代與環境的發展與變遷。
一個模型
2004年6月5日上午,在一眾企業家的投票選舉中,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正式成立,劉曉光飽含激情地宣讀了《阿拉善宣言》。媒體報道的解讀是,標志著當代企業家精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為中國公共領域轉型提供了一個環保公益治理的組織模型”。
2004 年6 月4 日,掌管著合計約兩萬億元總資產的大大小小的企業家們,匯聚到了月亮湖邊。那一晚,大家在混亂之后最終達成共識。
我們希望中國經濟愈來愈發達,人民愈來愈富裕,我們希望人與人之間更加友好和善,我們希望中華大地山清水秀,一片生機勃勃,我們希望世界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地球村上,我們夢想一個人人有機會實現自己心愿的大同世界。——選自《阿拉善宣言》
這是中國企業家第一次以群體共和的形式進入環保公益,它所承載的意義,可能已不局限于環保項目的運營本身,更凸顯了20年來,企業家群體在商業文明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開啟對環保事務的探索,是環保意識的覺醒。
阿拉善SEE的一個重要使命,是推動企業家參與公益、環?;顒?,用資金和行動,自覺承擔更多生態責任和社會責任。通過會員發展、會員維護和會員服務,保持會員人數穩定增長,推動建立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環保平臺。
然而,在最初的發展階段,讓這些在企業里說一不二的大佬們,在“一人一票”的決策模式下如何妥協與相處?早年間在媒體等外界觀察者眼中,“開會、吵架、改章程”是這家組織的議事規則中不可或缺的“三件事”。
但毋庸置疑,在阿拉善SEE,正是基于公平與制衡的組織基因與文化基因,以及“把權力關進籠子”的理念,成就了“制度勝利”的環保公益長期主義。如前所述,2037位中國企業家在這個環保公益平臺上聚散離合,但每一次“聚”的時刻,是基于相同的價值觀,以及自身對中國環境的憂慮。這些企業家以及所有愛心企業、社會公眾、環保公益伙伴,都是環保事業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
正如創始會長劉曉光所言,“我們通過阿拉善SEE來探索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詮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阿拉善SEE承載了我們對于自然和社會的諸多理想,社會準則、誠信體系、公益行動、責任意識、組織建設。”
在“變與不變”中接力傳承
阿拉善SEE從不避諱失敗。早期的一些項目算不上特別成功,在創始秘書長楊平看來,背后原因既包括企業家與專業團隊之間存在認識上的矛盾,也包括會長任期過短、長期戰略難以延續,以及中國農村問題本身的長期性與復雜性等因素。
這是一把雙刃劍。阿拉善SEE也通過兩面劍刃,讓每一屆治理團隊的資源和能力最大化。
2005-2008年,阿拉善SEE先后與當地社區嘗試過溫棚項目、奶牛養殖項目、沼氣項目等20多個項目,這些最早先的探索,為的是從根本上解決牧民的生計問題。但這些項目基本都以失敗而終。后來發現,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牧民找到替代性產業,將環保與扶貧相結合的社區發展模式,才是真正解決荒漠化問題的關鍵所在。
2006年,創始會長劉曉光邀請國內外專家組成戰略委員會,對阿拉善地區進行為期1個月的調研。經調研后,將阿拉善SEE的定位確定為:用3-5年的時間,以阿拉善地區為重點,以社區發展項目為核心,形成成功案例,為中國荒漠化、沙塵暴的治理提供可以推廣的經驗與模式。
阿拉善SEE第一次組織專家對阿拉善地區進行戰略考察,制定發展方向,對機構發展影響深遠
2007年7月28日,在阿拉善SEE年度理事大會投票表決通過了“基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的戰略調整。這意味著,將荒漠化治理之外的生態保護與瀕危物種保護均奉為己任,環保業務向全國各個省市延展。2008年12月,本著上述策略,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發起成立SEE基金會(注冊名:北京市企業家環?;饡?。2014年12月,基金會升級為公募基金會,明確將基金會打造成一個孵化器,扶持中國環保公益組織。
2016年,第六屆治理團隊提出“資產重組”,環保業務得以更加聚焦。第六任會長錢曉華說,“公益需要企業家的現代管理經驗,公募產品的設計、募捐、執行和評估審計全過程都需要經營的智慧?!?/p>
20年,九任會長,阿拉善SEE章程已修訂了14版之多,這也是這樣一個中國民間環保公益機構不斷適應組織發展,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組織治理體系和構建良好的制度保障不斷探索的過程。有媒體在報道中寫道:“對這家機構來說,人可以換,制度可以修正,文化可以調整,而會長交接的這面會旗,是不可變更的堅定傳承”。
每一任會長,都有不同的治理風格和工作重點。每一次推動,也是在“前任”的基礎上,穩步向前。第九屆治理團隊任期,通過梳理品牌戰略、拓展多元捐贈渠道、推動項目更新迭代,阿拉善SEE項目議題不斷整合、細化、延展。包括SEE基金會在內,發起成立的8家環?;饡?,聚焦當地本土環保項目,拓展形成了更廣闊和立體的環保格局,實現了“公眾參與”到“行業認知”的雙贏。
阿拉善SEE品牌生態
構建新商業文明需要每個參與企業的努力和實踐。同理,在阿拉善SEE,在平等與制衡原則之下,要傳承在騰格里沙漠蒙古包里聚合的環保公益初心,每一屆治理團隊責任重大,都要費盡心思在2年任期內(第七屆治理團隊任期3年),調動每一位企業家的資源和力量,開拓環保項目,提升募捐能力,推動業務向更縱深處延展。
實現機構與社會共同進步
有人認為,企業家精神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契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精神。“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和靈魂,“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精神的基礎,而“契約合作精神”則是企業家精神得以延續的方式和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以SEE基金會為例,自2014年公募至今,其所聚焦的環保項目已相對成熟,涵蓋了荒漠化防治、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濱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教育、長江大保護、綠色供應鏈、行業發展支持等幾乎所有全球熱門環保議題,并鏈接帶動中國1200多家環保公益組織,一起保護環境,推動變革。
然而探討一家企業、一家組織的社會意義,不僅僅是其所創造的價值,更在于觀察其是否能提供一種成功示范,以及范本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環保項目的開展,是環保公益組織的業務所在,我們想看到的,更是權責之外,帶給社會的推動意義。
社會組織存在的公共價值之一,就是幫助解決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難題。在阿拉善SEE,企業家把商業智慧和市場思維帶入環保領域,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在地開展環保項目的同時,創造價值、導人向善,并通過教育普惠,激發他人參與環境保護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各方價值共創、互惠共生、協同互動的目標,從而真正地帶動本土居民參與其中,讓項目可持續。
比如,阿拉善地區,通過提升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增加了當地牧民的收入;在西北秦嶺,通過“鹮田一分”項目打造上市“鹮鄉米”公益產品;在西南山地滇金絲猴等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域,推廣喜馬拉雅蜜蜂的規?;B殖……這種將環保公益項目與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相結合的方式,鏈接了公益產品與市場,開發了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產業,搭建了社區與市場接軌的有效路徑,讓生態保護項目可持續,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這種模式,也幫助阿拉善SEE實現了機構與社會的共同進步,在促進社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助力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此間20年,是中國公益組織陣營飛速壯大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通過建章、立制、問責,構建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歷史時刻。國家環境信息公開體系逐步構建,生態保護修復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生態文明建設,阿拉善SEE也在中國創造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的時代,交出了一份“成績單”。
從一個群體,到一個組織,再到專業化、職業化的制度性運作,有更多像阿拉善SEE這樣的環保公益機構,在守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持續探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價值等方面,通過登上根據國際環保規則搭建的交流舞臺,奮力提升著中國民間組織的能見度和影響力。
撰文:古月胡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