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領銜打造麋鹿保護“中國樣板”
本報訊(記者陳強)今年是麋鹿回歸我國40周年。我國麋鹿數量已從當年的77只發展到了1.4萬多只,增長180多倍。
角似鹿而非鹿,臉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驢而非驢……麋鹿又叫“四不像”。在北京的市民、游客,若想看成群的麋鹿奔跑撒歡,可到位于大興南海子的麋鹿苑。數百頭散養麋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豐美的家園里。
麋鹿有數百萬年的生命歷史,是可以與大熊貓媲美的珍稀野生動物。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說,麋鹿是北京城的“土著居民”,1900年前后,我國最后一批麋鹿滅絕前,北京南海子是它最后的棲息之所。
1985年,中英兩國政府啟動了麋鹿重引進項目,同年8月24日,22只麋鹿結束了漂泊海外百年的歷史,回到了它們祖祖輩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至此,北京南海子成為麋鹿的科學發現地、本土滅絕地、重引入地。
首批歸國的22只麋鹿里,有20只麋鹿住進了南海子麋鹿苑的檢驗檢疫圈,另外2只轉送了上海動物園。1986年和1987年,我國再次引進麋鹿,三次共77只分別在北京和江蘇,開始重引進的保護工作。
現在的1.4萬多只麋鹿,畢竟是從當年77只小種群發展起來的,由于種群近交系數高、雜合度低,如何避免遺傳多樣性嚴重衰退呢?40年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突破了疾病防控、飼養管理、遺傳瓶頸“三道難關”,為麋鹿保護提供了扎實的科技支撐。
去年,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的基礎上,麋鹿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正式掛牌,中心將逐步建立全國麋鹿監測平臺,統籌全國麋鹿種群保護,不僅為我國麋鹿種群健康發展提供更多保障,也可為其他瀕危物種保護項目提供寶貴經驗與數據。
我國麋鹿保護工作已得到了世界專業機構認可,堪稱“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物種引進指南》認為,中國麋鹿重引進項目是全世界138個物種重引進項目中最成功的15個之一。目前,我國野生麋鹿主要分布于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和內蒙古等地,野外種群數量達5000余只。
記者了解到,我國正在籌建亞洲最大的完全型麋鹿基因庫,將有效解決麋鹿近親繁殖導致的基因衰退問題,為科學保護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未來,我國還將建設麋鹿微生態基因庫,專門保存對麋鹿生存至關重要的微生物菌群,包括腸道微生物菌群和環境微生物菌群,全方位保障麋鹿種群的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