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是水資源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天然物種庫”“淡水之源”,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改善水質和維持區域水循環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濕地保護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生存福祉。所以保護好濕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人類美好的家園。如果沒有濕地,就沒有豐富的水資源。水是濕地環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決定濕地特征和類型的關鍵因素。可以說,濕地之魂就是水,水造就了濕地,濕地儲存和凈化了水。水是濕地的生存之本,離開了水,濕地也將不復存在。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保護濕地必須從保護水入手,而水資源的保護,則必須從保護濕地開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素有“地球之腎”的濕地,以博愛的胸懷,滋養了一方風物和一方百姓。它不僅可保證淡水供應、凈化水質,還可以為人類提供食品、保護生物多樣性,它就是大自然最好的緩沖器。為了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張掖秉持“原生態、微改造、少干預”的原則,創新建立了“濕地+”保護修復模式,把城郊黑河濕地納入城市建設總體布局,著力保護修復中國西部內陸荒漠地區這塊稀有的生態資源,生態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之路。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和城北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相繼建成,濱河生態新區已見成效,濕地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濕地之城,名副其實。如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山水相映、湖泊棋布、蒲草茂盛,蘆花飄香,水美魚肥,百鳥歌唱,好一派美麗的黑河濕地生態風光,這里成了游人享受黑河沿岸美景的絕佳勝地。 為了真正做到人與水和諧相處,實現良性循環,展現濕地最大價值,張掖市秉持“生命共同體”理念,積極融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基于生態系統整體性,改善濕地和水文系統自我調控能力,提高濕地和水環境系統的韌性,著力構建以“一廊、二區、三地、四個體系”為支撐的濕地保護治理新格局,即構筑黑河流域濕地生態廊道,打造濕地保護修復示范區、濕地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自然保護地、重要濕地、珍稀鳥類棲息地,夯實濕地保護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生態補償體系、生態文化體系,努力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通過藍圖設計,讓濕地保護的措施有章可循,讓濕地事業發展的目標有規可依,真正做到以科學化、規范化舉措,促進濕地保護管理水平提升。 
“渺渺浮云山寂寂,茫茫濕地水粼粼。”在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的今天,我們要站在全局、現實和未來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是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筑牢守好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所在,是拓展深化全國首個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果、破解水資源管理利用突出問題的支撐所在,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張掖實踐、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在,推動形成全面治水、深度節水、大力興水的最廣泛共識。濕地與水,同生命,互相依。讓我們行動起來,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保護濕地和生態環境,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