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廣東實踐:設立1361處保護地 探索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
5月初夏,隨著紅頸濱鷸、翻石鷸踏上歸程的末班車,數萬只寄居在深圳紅樹林越冬的候鳥陸續返航。
深圳紅樹林依海而生,銜接著陸地和海洋,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數千萬只水鳥的“中轉站”,當中更包括黑臉琵鷺、反嘴鷸這些珍稀瀕危水鳥。
2022年,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深圳全市現有紅樹林約213.62公頃,主要分布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它是全國唯一位于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深圳的紅樹林是超大城市稠密人口與生態和諧共存的典型案例,也是廣東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示范性實踐。其以基金會托管的形式,開創了國內首個由民間專業公益組織運營城市生態公園的先河。
目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廣東形成了從立法、體制、資金、技術的系統性實踐。過去40年,廣東的森林覆蓋率從原來20%左右提高到了現在的58%,全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首個相關法律法規《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相繼在廣東落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城市里發現新物種
整個廣東省目前存有的昆蟲標本不超過200萬號,而一年內在海珠濕地采集到的昆蟲標本超過15萬號。其中,海珠斯螢葉甲和海珠琺軸甲是2021年在廣州海珠濕地發現的兩個新物種。
“昆蟲是能在短時間內評判生態環境恢復成效及健康程度的一個重要指示性生物。”廣州市海珠濕地科研宣傳教育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范存祥介紹,正是海珠濕地生態修復顯著,新物種的種群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才會被監測到。
海珠濕地主要由海珠湖及39條河涌組成,這種以江心洲與河流、涌溝、果林鑲嵌而成的復合濕地系統,坐落在廣州城市的中軸線上,與“北肺”白云山一并成為廣州中心城區的兩大生態屏障。
廣東過去十年的城鎮化率從55.6%到超過70%。《2035:廣東城鎮化發展展望》提出,預計到2035年廣東將基本完成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變,年城鎮化率為81.5%。隨著廣東步入城市社會,城市生物多樣性最突出的特點是外來物種入侵和本地物種的消失,生物多樣性結構趨于簡單化,穩定性明顯下降。
對此,廣東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全省設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是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最多的省份,有效地保護了廣東省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其中,華南國家植物園已于2022年7月掛牌,成為華南地區首個國家植物園。當前,廣東還在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建設,去年以來公園建設區域內發現了金斑喙鳳蝶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接下來,廣東將積極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以南嶺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逐步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和森林、濕地、風景、地質、海洋等各類自然公園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以華南植物園為引領,逐步建立完善由動物園、植物園、擴繁基地、遷地保護中心等構成的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體系。
近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提出構建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以“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進行空間布局,北部主廊道為“西江—東平水道—西南涌—珠江—東江”水鳥生態廊道,可滿足內陸淡水水鳥的遷飛需求。南部主廊道為“江門—珠海—廣州—中山—深圳—惠州”沿海灘涂水鳥生態廊道,滿足沿海咸水、咸淡水水鳥棲息需求。
同時,廣東也將建立陸域、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整體推進南嶺山地、羅浮山—大桂山、蓮花山、云霧山—天露山等4處陸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建設,以及湛江雷州半島海域、陽江灣海域、珠江口海域、鎮海灣—廣海灣—川山群島—銀湖灣海域等7處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重大工程。
廣東省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廣東成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現有紅樹林1.06萬公頃,且濕地面積總量保持穩定,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間,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
除了政府之外,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
打開紅樹林基金會的官網,一張時刻滾動的捐贈信息表出現在頁面最顯眼的位置。2015年12月,深圳市福田區正式把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托管給紅樹林基金會,開創了國內首個由民間專業公益組織運營城市生態公園的先河。
過去,公園管理一般是由政府牽頭成立管理局,這種模式下造成了大量行政資源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既是制定規則的裁判員,同時也是運動員,出了問題如何監管?”在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前局長王勇軍看來,進行市場化嘗試是順應發展趨勢的選擇。
在社會的熱烈討論下,紅樹林基金會成為托管模式的首個探索者,創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參與的自然保育創新模式。通過凝聚專家資源,鏈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推動社會大眾參與海岸濕地保護等舉措,紅樹林基金會的社會化參與的自然保育模式已經成型。
在2022年召開的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基于深圳在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探索實踐及其良好的城市與生態空間關系,深圳榮獲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并入選“自然城市行動”平臺。
廣東省將深圳搭建的社會參與保育體系經驗進一步推廣。自2019年以來,廣東探索不同類型的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其中,自然保護地類型的自然教育基地超過50家,如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通過整合開發特色自然資源,與機構、協會、基金會深度合作等方式,每年開展近1000場自然教育活動。
近年來,廣東省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社區共建的發展格局。
廣東去年發布《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一系列措施的核心內容在于賦予修復的主體在一定期限內擁有自然資源的特許使用權。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是解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資金來源渠道少、籌措難度大等問題的有效手段。”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表示,廣東正在積極探索導向明確、路徑清晰、投入持久、回報穩定的資源導向型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形成“誰保護、誰受益,誰修復、誰受益”的市場化、多元化良性互促機制。
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吳曉東介紹,雖然經過幾年努力完成了督察整改任務,但是退塘還林壓力、后期管護力量薄弱、資金缺乏等問題,都將影響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最終效果。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穩步推進紅樹林修復工作,保護區管理局與有關方面探索建立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2015年至2019年在保護區范圍內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產生的碳匯,開發成我國首個符合核證碳標準(VCS)和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準(CCB)的紅樹林碳匯項目。項目收益將用于修復的紅樹林的管護以及社區參與等工作,以持續維護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效果。
《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還提到森林生態保護修復、河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多個重點領域。
廣東要求在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時,重點在以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群,以及粵東粵西粵北的城鎮空間,實施“碧道、綠道、南粵古驛道”等生態廊道建設。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