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重慶梁平雙桂湖:譜寫碧水藍天的濕地協奏曲
碧波蕩漾、綠草如茵;霞鶩齊飛,水天一色。傍晚時分位于重慶市梁平區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步道內涼風習習,不時有居民在此跑步或遛彎,300多種竹子茂密生長,形成了美麗的竹海。然而,這個濕地面積達134.7公頃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在10年前還是居民肥水養魚、水體黑臭、劣Ⅴ類水質占據主要空間的水庫,后來當地通過取締“網箱養魚”,采取“凈水、治水、活水、養水、流水”的方式將雙桂湖的水質穩定在Ⅲ類,還原一湖碧水。記者10日跟隨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組來到梁平區,一探雙桂湖發展全貌。
治水未動,規劃先行。采用什么方式進行生態修復一度困擾梁平,經過設計論證,梁平保留原來稻田和道路的生態機理,讓城市和水面的交際空間處于原生態,開啟污水共治,進行400余戶居民的生態搬遷,為多種生物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并對污水管網重新布置。“整個湖周邊實現了全面的截污和治污,實施循環活水,塑造了環湖小微濕地群,城市周邊所有的湖泊、溪流實現了有效的河湖連通工程。”梁平區林業局局長陳世康表示。
經過多年治理,如今的濕地公園內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提升。截至目前園內共有623種動植物(其中有213種鳥類),原本過冬的“候鳥”也變成了棲息于此的“留鳥”,青頭潛鴨、灰雁、彩鹮等一批珍稀鳥類定居繁衍,雙桂湖給予它們一片自然生態的凈土。
鳥類在各個棲息地內生機盎然,大數據功不可沒。位于園區內的鳥類AI監測大數據平臺利用不同區域的11臺高空云臺攝像機,以每秒30張照片的識別能力實時抓拍移動鳥類圖像。在監測室內的一塊大型LED屏幕上記者看到全湖區域、鳥類種群和數量被精準捕捉統計。“白天的時候如果攝像機發現鳥類,原本在平臺上藍色的定位點會變成黃色,按照年、月、日統計,通過種群趨勢形成熱力圖,顏色越紅的地方說明出現越多,平臺可以對2000多種鳥進行實時識別。以數據的積累反映出生態系統的好壞。”重慶林科院工程師王平告訴記者。
有了水,城鄉就有了靈氣,有了飛鳥,城鄉的生態就不再單調。遍布梁平區的30萬畝濕地是一張最好的生態名片,也讓人、物和諧相處的協奏曲響徹四方。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