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欧美一级视频高清片-欧美一级视频免费-欧美一级视频免费观看-午夜激情视频在线播放-午夜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理論 > 理論研究

光明網: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劉承釗

媒體:光明網  作者:佚名   專業號:涼北齒蟾 2021-01-19 09:50:04

劉承釗(1900—1976) ,動物學家,教育家。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繁殖生物學與性行為的研究中,發現“雄性腺”。長期從事兩棲類自然史的研究并發現大量新種屬,對橫斷山區兩棲動物的分類區系與角蟾亞科的分類系統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創的見解。多年擔任教育領導工作,為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劉承釗,原名承詔,字令擎。1900年9月30日(農歷8月12日)出生于山東省泰安縣大堰堤莊的一個農民家庭。1922年前,在泰安萃英小學與萃英中學讀書。在中學階段,因家庭經濟困難,兼做掃地、打鐘等雜活。曾兩度輟學,到泰安博濟醫院做護理工作以幫補家用。

1922年中學畢業后,劉承釗懷著科學救國的愿望,到北京入匯文大學預科學習。192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心理學系。1年后,因對動物學產生濃厚興趣,轉入生物系,在該系深受當時知名學者胡經甫、李汝祺等教授的熏陶。1927年燕京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被系主任胡經甫選留該系任助教,一邊教學,一邊進修研究生課程,并在李汝祺教授指導下從事兩棲動物的研究。由于他勤奮努力,1929年獲碩士學位,并得到金鑰匙獎勵,晉升為講師。

1930年,劉承釗應聘到沈陽東北大學生物系擔任講師,并從事北方蛙類與蟾蜍第二性征與性行為的研究。1931年日軍大舉進攻東三省,劉承釗不愿做亡國奴,又回到北平燕京大學。此時,他在美籍教授AkiceM.博愛理(Boring)女士的指導下,繼續從事兩棲動物的研究。1932年1月,東北全境淪陷,北平危在旦夕,劉承釗經博愛理的推薦,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深造。

1932年7月,劉承釗東渡太平洋,到達位于美國東部紐約州的伊薩卡,師從康乃爾大學AkbertH.芮特(Wright)教授主攻兩棲爬行動物學。曾利用假期到芝加哥等地博物館查看標本。劉承釗為了在獲得兩年資助的短時間內完成研究生課程及學位論文,學習非常勤奮刻苦,成績也非常優異,深受導師芮特的賞識。芮特對他的評語是“特別能干的學生”,“他是我所遇到最有才華的學生之一”,并在評語單上的最高檔次“excekkent”之前用筆加上“very”一字。1934年春,劉承釗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題目是“中國無尾兩棲類的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s of Chinese Sakientia)”,被刊印入該校學位論文集,榮獲科學和教育兩項金鑰匙獎勵,被選為SigmaXi自然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畢業后,劉承釗到華盛頓等地參觀考察,然后取道歐洲,去英、法、德、意、奧地利等國博物館查看藏于該處的我國標本,尤其是一些模式標本。1934年9月4日,劉承釗回到闊別兩年多的祖國上海,轉蘇州東吳大學執教,并繼續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東吳大學被迫于10月15日遷往浙江省湖州(吳興縣)。由于戰火一天天迫近,學校不得已于11月14日關閉。次日,劉承釗帶領部分生物系學生及職工共22.人于深夜離開湖州西行,嘗盡艱辛,于1938年1月27日到達四川成都華西壩。1939年,這部分師生并入華西協合大學,劉承釗受聘為該校生物系教授。后來又兼任該校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以及《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自然科學部的編輯。

到中國西部高山高原自然條件下研究動物,特別是蠑螈與蛙類的生活,是劉承釗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愿望。因此,到成都后,劉承釗利用所有假期及一切機會,省吃儉用,從薄俸中擠出錢來,帶領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部分師生到山區去采集蛙蟾蜥蛇。他自述此時的心情是:“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兩棲爬行動物,使我忘掉所有的艱難與險阻。”1938年到1944年,共進行野外調查11次,主要到川康一帶,兼及陜、甘、青的部分地區,行程8000余公里,其中半數靠雙腿步行。1942年到西康昭覺(今隸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燕窩壙采集,劉承釗不幸罹上斑疹傷寒,當地缺醫少藥,幾乎喪命,歷時50天幸得康復。川西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給出現種類眾多的兩棲動物提供了條件,這一期間,劉承釗共發現兩棲動物29個新種,并建立了1個新屬,尤其是對許多種類的生活史做了詳盡的觀察與研究,在“華西兩棲類自然史的研究”這一題目下共發表了12篇有創見的論文,為中國兩棲類生活史的研究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美國著名動物學家JamesD.拉塞爾(Lazekk,Jr.)博士在“劉承釗的足跡”一文中,對他這個時期的工作給予高度的評價。說:“劉承釗在其著作中始終保持著一位才華橫溢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的優良氣質。譬如對有尾類,他不僅記述了它們的犁骨齒數及前后肢間的肋溝數,而且還作了詳盡的形態和習性方面的描述。對于標本的采集地,不僅記述經緯度和海拔高度,而且還對凜冽的急流險灘、光滑的鵝卵石堆、濕熱的雨林乃至霜凍的冷杉林等生態環境進行描述。”“1937年劉承釗踏上了一次極其重要的旅程。這一旅程使他躋身于舉世聞名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的行列”。

1946年,劉承釗經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兩棲爬行動物部主任研究員KarkP.施密特(Schmidt)博士的安排,由美國國務院資助,再度訪問美國。訪問從1946年夏到達芝加哥至1947年冬返回成都,其間,他以交換教授身份在母校康乃爾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高等學府作關于中國兩棲動物研究的講演,訪問了紐約、波士頓、華盛頓等許多大城市的研究機關,被美國魚類兩棲爬行動物學會授予國外名譽會員稱號。他在美國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用自己帶來的標本、資料、彩圖進行研究,夜以繼日地奮筆疾書,完成了長達400頁的英文專著《華西兩棲類》。此書于1950年由該館出版后,在國際兩棲爬行學界引起極大反響,至今仍被視為研究中國兩棲動物的經典著作。美國著名刊物《Copeia》1950年第4期對此書的評價是:“這部巨著積累了作者20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分類、分布、習性、生活史……其所采集的地域又是世界上鮮為人知的地方。絕大部分材料,特別是生活史及蝌蚪完全是新的。這些都是極有價值的,對于世界兩棲動物的研究,這部書無疑是一項重大的貢獻……”。

1947年劉承釗回國后仍任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教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倒行逆施,發動內戰,民不聊生,反對政府的學生運動如火如荼。劉承釗毅然站在革命學生一邊,參加他們的秘密集會,掩護進步學生,做了大量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同時仍堅持利用一切機會就近作些專業調查。

1948年12月底成都解放。1950年他應燕京大學的聘請到該校擔任生物系主任,同時被聘任為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1年夏,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又把劉承釗從北京請回成都擔任政府接管后的華西大學第一任校長。1953年院系調整后,華西大學改為四川醫學院,劉承釗改任院長。

50年代高等學校的工作十分繁忙,劉承釗深感為人民辦教育,為國家培養高級醫務人才的責任重大,他全身心地投入行政領導工作。在工作中明確自己重點抓三件事:一是堅持教學為主,做好教學組織管理工作;二是抓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全院的學術水平;三是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做好高級知識分子的思想工作。劉承釗十分重視知識分子工作,經常與老教師談心,許多老教授都把他當成知心朋友;他也十分關心青年學生,經常視察學生課堂、寢室與食堂,向學生問寒問暖,尤其關心工農學生能否跟上學習,竭力主張給他們補好文化課。劉承釗一心為教育事業操勞,深受廣大師生員工的崇敬與愛戴。他從事教育工作40余年,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動物學工作者,其中一些人已成為知名的科學家。他對學生諄諄善誘,嚴格要求,精心培養。并以自己治學嚴謹、踏實認真和一絲不茍的精神影響著學生。他教育學生搞科學要專心致志,鍥而不舍,他常說:“方向看準了一直走下去,就會有成就。”這一切都給他的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1956年起,學校教學工作走上正軌。劉承釗根據黨和政府的要求,除號召和組織學校師生開展科研工作外,他本人也以身作則,到云南、貴州及四川各地進行調查研究,直到1973年73歲高齡時,還親自到大雪山麓的寶興縣作最后一次野外考察。

1961年,劉承釗與夫人胡淑琴合著的《中國無尾兩棲類》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記載當時已知中國無尾兩棲動物120種及未訂名的11種蝌蚪,對許多屬都作了討論,指出該屬分類現狀及今后應研究的問題,對后學者很有啟迪。此書于1987年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劉承釗晚年還曾計劃撰寫他構思已久的第三部專著《中國角蟾亞科的分類研究》。遺憾的是,他沒有來得及實現這一宏愿,他所領導編寫的《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也還沒有出版,1976年4月9日因急性心肌梗塞與世長辭。

劉承釗是中國共產黨員和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任《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一屆主席等職。劉承釗共發表科學論文57篇,專著2種,手冊及圖譜各1種。描述兩棲動物新種72種及亞種、新屬2個。他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兩棲動物繁殖生物學與性行為的研究

劉承釗的早期研究工作,著重于兩棲動物的繁殖生物學與性行為的觀察研究。1930年發表“北平蟾蜍與蛙類的第二性征與性行為”,“華北蛙類與蟾蜍類生活史的時間表”。第二年又發表“花背蟾蜍與黑斑蛙的性行為”。1932年,劉承到與博愛理、周淑純合寫的《華北兩棲爬行類手冊》,與一般鑒定手冊只注重形態描寫不同,對多種兩棲動物的繁殖習性也做了介紹。在美國求學期間,劉承釗繼續這方面的工作,“‘雄性腺,’無尾兩棲類中一種新的第二性征”(1935),“無尾兩棲類聲囊的類型”(1935)以及在博士論文基礎上撰寫發表的“中國蛙類與蟾蜍類的第二性征”(1936)等,都屬于這一研究范疇。其中關于“雄性腺(LineaMascukina)”的發現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雄性腺是多數兩棲動物雄性所具有的一種白色或粉紅色的結締組織結構,它位于某些腹肌的邊沿,形成成對的縱線或橫線,特別顯著者,透過活體腹部皮膚即可見到。因為雄性腺只雄性具有,可以用它極易鑒別具有這種結構的種類的性別。劉承釗解剖研究了國內外545種無尾兩棲類,發現其中236種有這一結構。可是,這一普遍具有又易看到的結構,以往卻沒有人注意到。正如他在論文前言中所寫的:“盡管有許多關于各種蛙類解剖的研究,但是卻沒有提到這一顯而易見的結構,甚至那些最有名的蛙類解剖學手冊,如Gaupp,Ecker或者魏敦瑞的《蛙類解剖學》中也沒有記載。”雄性腺的發現,成為無尾兩棲類中與婚墊、聲囊等同樣重要的雄性第二性征,甚至比前二者更為重要。因為婚墊只在繁殖季節才出現,而有些種的聲囊也可在非繁殖季節消失。關于聲囊的研究,劉承釗也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無尾兩棲類聲囊的類型”一文中,他根據對國內外551個種及亞種無尾兩棲類的解剖研究,其中79種沒有聲囊,他將有聲囊的劃分為六大類型,因其以解剖大量物種為依據,所以被普遍采用。

兩棲動物生活史的研究

四川西部(包括原西康省東部)的高山深谷,水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茂盛且形成明顯的垂直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孕育了動物的多樣性,兩棲爬行動物也不例外。劉承釗1938年初到達成都,便帶領學生與助手們進行野外考察研究。他不僅發現了29個新種與1個新屬,而且有機會研究各個種的生活史。從1940年到1945年,他以“華西兩棲類自然史的研究”為題,連續發表12篇文章于《北平博物雜志》與《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自然科學輯》上,其中除第一篇是“蝌蚪與成體的適應”外,其余11篇是對山溪鯢、大蹼鈴蟾、寶興齒蟾、棘腹蛙、仙姑彈琴蛙、崇安湍蛙、杜氏泛樹蛙、峨眉泛樹蛙、斑腿泛樹蛙、四川狹口蛙、花狹口蛙等個別種的生活史的研究。還有一些觀察結果則寫入1950年出版的《華西兩棲類》一書。劉承釗關于某個種的生活史的描述,既全面詳盡又深入細致,是近50年來關于兩棲動物生活史絕無僅有的文章。他寫作的特點不僅是來源于親身觀察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還來源于對若干地區、若干次及相當數量個體觀察研究的總結,還要歸因于他特有的洞察力與思維方式。此外,詳細的量度表與精美的插圖也是他文章的特色。對任何一個種,他不僅詳細描寫成體的各部形態、兩性特征、個體與種群變異,而且對其繁殖季節、兩性識別、抱握方式、產卵過程、卵的形態、孵化過程、蝌蚪的形態與變異、生長發育、變態過程等都盡可能地加以介紹。例如他關于斑腿泛樹蛙的研究,指出其蝌蚪的體色隨所生活的水體條件而有很大變異,蝌蚪的大小、形狀亦因水體條件而有甚大影響等。他指出峨眉泛樹蛙系產卵樹上,水外發育。“實驗發現,早期胚胎很少可能在水中正常發育,具外鰓的胚胎不可能很好地分化。晚期胚胎則可落入水中發育到孵出。卵膠膜吸水膨脹產生的壓力是胚胎致死的主要因素。”在寶興齒蟾生活史的研究一文中,對他所發現的另7種同屬蝌蚪都加以詳盡描述與比較。在山溪鯢生活史一文中,對在理縣發現的小型種和在鹽源鹽邊發現的長尾有斑種與山溪鯢的不同,也分別加以描述。劉承釗關于兩棲類生活史的研究,為科學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也為后人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鋤足蟾科的分類研究

鋤足蟾科是一類較低等的無尾兩棲動物,分布于全北界,習慣上把它分為兩個亞科,我國產者都隸屬于角蟾亞科,所以又稱我國的這類動物為角蟾亞科動物。角蟾亞科已知10屬74種,我國有其中的9屬50種,而2/3的種都分布于我國西南橫斷山區。劉承釗入川后就注意到這類動物,1940年發表的“蝌蚪與成體的適應”與“華西無尾兩棲類的蝌蚪”兩文中,對這類動物的成體與蝌蚪及其適應作了詳細的描述。1943年將采自昭覺燕窩壙的兩新種分別命名為秉志短齒蟾與疣刺短齒蟾。同年又撰文詳細報道錫金短齒蟾的生活史,并與當時已知分布于川康的另6種加以比較,結論認為“有必要對此類群進一步研究以澄清種的問題”,同時預言“其結果將會有更多的新種被發現”。果如所料,在進一步調查研究之后,劉承釗于1945年“華西無尾兩棲類的新種”一文中同時發表了6個新種,其中一種隸角蟾亞科,并依此建立髭蟾屬,它就是著名的峨眉髭蟾,又名“胡子蛙”,因為繁殖季節其上頜緣長出一圈8~16枚黑色角質刺。1947年發表史氏短齒蟾的論文,并將原鑒定為錫金短齒蟾的標本改訂為新種浦氏短齒蟾。1950年,劉承釗在其專著《華西兩棲類》中記載了我國角蟾亞科4屬17種,其中7個是新種,以及3種未訂名的蝌蚪。由上可見角蟾亞科在我國西部種類的豐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西南大規模調查的結果,劉承釗先后又發表了五篇論文,介紹大花角蟾(1960),大短齒蟾、峨眉短齒蟾、金頂短齒蟾(1960),南江角蟾(1966),棘指角蟾、雷山髭蟾(1973),涼北齒蟾、普雄齒蟾與圓疣齒突蟾(1979)。總計共發表角蟾亞科21個新種及2個新屬。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對角蟾亞科許多種的形態、生活史做了大量的觀察與詳盡的描述,尤其是對本類群的分布、起源與演化提出了自己獨創的見解。譬如,早在1950年出版的《華西兩棲類》中,他就明確指出:“西康中部高原與康東川西山區是原始的鋤足蟾類物種分化的中心。”他進一步以短齒蟾屬為例闡述這一觀點:“我在華西考察的結果,又發現了秉志、疣刺、史氏與浦氏四個新種,可以說至少還有另三個新種,不過由于只采到蝌蚪與剛完成變態的個體而未加以定名。目前看來可以肯定短齒蟾屬的分化中心是在四川西部與西康東部及東南部的山區”。在《中國無尾兩棲類》一書中他再次指出:“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對我國西部高山區的無尾類物種組成已比較清楚,主要特點在于鋤足蟾科Prkobatidae的物種比其他地區多;其中短齒蟾的分布中心,目前可以確定在這些山區。”關于角蟾屬的分布,他認為:“鋤足蟾類顯然起源于古北界,角蟾是它們侵入東洋界后演化出來的屬,主要分布于東印度群島。而角蟾屬在位于溫帶的華西出現看來是該屬次生地向北擴散的結果。”

經過多年的野外實踐與資料的積累,劉承釗產生撰寫第三部專著——關于角蟾亞科的研究的計劃。1964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動物學會3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劉承釗提出“中國角蟾亞科的分類探討”的報告中表達了他的初步構思,其中特別注意到蝌蚪口部形態與屬間及屬下分類的關系,并提出建立新屬(掌突蟾屬)的設想;同時,又一次強調“從種數及其分布范圍而論,角蟾亞科的分布中心是在橫斷山脈地區”。在1973年廣州舉行的中國動物志、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的會議上,劉承釗宣讀了“髭蟾屬Vibrissaphora和種的初步探討,及其與分類學有關問題的討論”一文。雖然他沒能完成撰寫角蟾亞科專著的計劃,但他積累的資料與提出的構思無疑將給后學者提供了方便。

兩棲動物生態適應、地理分布的研究

實踐出真知。劉承釗科研工作的特點是深入實際,親手掌握第一手資料。幾十年來,他登高山,攀懸崖,入叢林,下湍流。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別人不可能獲得的知識,也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對兩棲動物的生活方式及與其環境的適應如此了如指掌。在他的論文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華西兩棲類自然史的研究。一、蝌蚪與成體的適應”(1940)以及兩本專著的總論中都作了極為精辟的概括。他將成體、繁殖期、蝌蚪、卵等各個時期的適應特點分為若干類型,深入分析各種類型的形態結構與機能適應間的相互關系。譬如瀑布型與樹棲型的成蛙都具有體背腹略扁平、指趾端擴大呈吸盤、雄小于雌等特點。瀑布型的體扁平有利于匍匐于溪邊石隙中,指趾吸盤有利于吸附在石上以免為急流沖走;樹棲型的體扁平及指趾吸盤則有利于在樹干上附著及爬行以及雌性產卵時搓動制造泡沫。兩者的雄性小于雌性,則在于交配時便于雌性馱著雄性在石隙間穿行或爬樹。又如生活于流溪的蝌蚪體窄長、尾肌發達、尾鰭較低,以適于在急流中游泳;生活于靜水中的蝌蚪則體較寬短、尾肌不甚發達而尾鰭較高,以適于在靜水中平衡身體。再如產于石下、巖隙、泡沫或葉窩中的卵無色素,浮于水面或雖成團塊而暴露于外的卵則多少具有色素。冬季或早春所產的卵色深以利吸收輻射熱,春末夏初所產的卵則色淺,等等。

劉承釗在研究中亦深刻注意到地理分布與區系及物種形成的關系。尤其在對橫斷山區兩棲動物區系的研究中,他指出:“從動物地理學角度講,四川與西康處于從北邊的古北界向南邊的東洋界過渡的地區;從生態學角度講,則是由東部的低地向西部的高原過渡。此兩省之間的山脈南北走向提供了地貌及生態條件的極大多樣性,其間的小生境則富有各種各樣的適應類群。在調查所到之地,兩棲動物區系最豐富者莫過于峨眉山。”“峨眉山位于洪山山脈東南端,大渡河在其西面及南面。峨眉山的兩棲爬行動物區系主要由發現于洪山北部的類型組成,而大涼山與大渡河下游南部的則是迥然不同的類型。以大渡河為界與峨眉山分隔的西康高原與四川西北則有不同的兩棲動物區系”。他又指出:“中國西部的地形取決于與青藏高原的關系以及川康間的橫斷山脈。中國西部的海拔高度從成都的1750英尺到西康省貢嘎山的25000英尺。……古北界與東洋界的過渡地區南北區系成份的交匯顯然有利于物種的形成。”劉承釗的這些論點至今仍有其指導意義。

爬行動物的研究

劉承釗不僅對兩棲動物的分類、區系、適應與地理分布方面有系統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我國兩棲動物學科研的基礎,其實他對爬行動物生物學也有較多的研究。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在東吳大學執教期間進行的。其中對北草蜥的研究尤為詳盡,先后發表了“北草蜥生活史的初步研究”(1935),“北草蜥頷片的變異”與“北草蜥生活史與繁殖習性”(1939)等論文。此外,對我國廣泛分布的虎斑游蛇(1936)與鱉的生活史(1937),江浙一帶習見的寧波滑蜥的生活史(1937)也都曾撰文作了報道。入川后,他又對西南習見的菜花烙鐵頭的生活史以及多疣壁虎與蹼趾壁虎的生活史及繁殖習性(1940)也撰文作了報道,同年還發表“烏龜生長的研究”一文。他關于爬行動物研究的論文共11篇。此外,在巫山、秦巴山區、貴州、廣西等地調查的論文中,也有關于爬行動物的記載。

簡歷

1900年9月30日 出生于山東省泰安縣大堰堤莊。

1922—1924年 在匯文大學預科讀書。

1924—1927年 在燕京大學讀書,獲學士學位。

1927—1929年 燕京大學生物系助教及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30—1931年 東北大學、燕京大學生物系講師。

1932—1934年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4—1937年 東吳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任淡水生物研究所所長。

1938—1939年 東吳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39—1946年 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教授。其間兼任燕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生物系主任一年。

1946—1947年 赴美國講學,被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聘為名譽研究教授。

1945—1950年 兼任華西協合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

1947—1950年 繼任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任四川大學生物系教授。

1950—1951年 燕京大學生物系主任,兼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1—1953年 華西大學校長。

1953—1976年 四川醫學院院長。

1976年4月9日 逝世于四川成都。

閱讀 1430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作品在线观看| 暖暖直播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a级片电影|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99热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伦理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人人爽天天碰天天躁夜夜躁| 插插插插综合| 小镇姑娘hd电影在线观看 |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91精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色视| 野花日本中文版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三区|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julia中文字幕| 男生插入女生下面视频| 麻豆女神吴梦梦| 欧美三级电影免费| 杨贵妃艳史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紧窄极品名器美妇灌| 欧美一级片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免费观看| 欧美www网站| 美女的让男人桶爽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538在线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观看|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特a级片|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男人j桶进女人j的视频|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