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帶你邂逅“濕地精靈”--鶴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xù)”(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chuàng)和美永續(xù)之路,進而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新進程。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tài)平衡、保障人類生存的基礎(chǔ),每一個物種的存亡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地球之腎”的美名。作為特殊的水陸過渡生態(tài)系統(tǒng),兼具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濕地水鳥,作為這片水域生態(tài)的“晴雨表”與“守護者”,更是濕地生態(tài)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其中,被譽為“濕地精靈”的鶴類,以優(yōu)雅的身姿與獨特的生存智慧,書寫著濕地生態(tài)的生命傳奇。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這群優(yōu)雅的生靈,探尋它們與濕地共生共榮的故事。
濕地精靈-鶴Gruidae
鶴科(Gruidae)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鶴形目一個科。鶴是美麗而優(yōu)雅的大型涉禽,全球共有15種鶴,我國有9種(灰鶴、白鶴、沙丘鶴、丹頂鶴、黑頸鶴、赤頸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占世界15種鶴的一大半,是鶴類最多的國家,這9種鶴全部是我國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灰鶴(Grus grus)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身高約115cm,重量約5.5KG左右。成年灰鶴身體以石板灰色為主,頭和脖頸部位呈黑色,眼睛后面有一條白色條紋延伸至后枕。頭頂有一片裸露的皮膚,呈紅斑狀,在繁殖季節(jié)尤為醒目,也是吸引異性的關(guān)鍵。幼鳥身體被灰白色羽毛覆蓋,頭部呈褐色。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昆蟲、收獲后遺落的農(nóng)作物、堅果、小型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灰鶴的繁殖范圍橫貫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從北歐和西歐,到蒙古北部、中國北部和西伯利亞東部均有分布。冬季的分布范圍包括法國和伊比利亞半島的部分地區(qū)、第勒尼安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北非和東非、中東、印度以及中國的南部和東部。
保護等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無危(LC)。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II。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白鶴(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成年白鶴體長130 ~ 140 cm,重達6kg,雌雄同型,全身潔白,黑色的初級飛羽只有展翅時才能看見,故而得名白鶴。頭頰裸露,紅色,脛、跗跖、腳紅色。幼鳥頭部無裸露皮膚,體羽多沾棕黃色。
食性:屬于雜食性動物,食譜非常廣泛。濕地中多種水生植物的嫩芽、根莖(塊莖)和漿果,昆蟲、魚蝦、甚至鼠類都是白鶴的食物。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在全球,曾經(jīng)有3 條白鶴遷徙通道:西部通道、中部通道和東部通道。中部通道的白鶴種群在西伯利亞西部繁殖,經(jīng)中亞到印度越冬。2002 年在印度最后一次記錄到該種群。西部通道上的白鶴種群在俄羅斯烏拉爾山東部的奧比河流域繁殖,目前僅在里海南岸伊朗的越冬地偶爾見到1-2 只。東部通道上的白鶴在俄羅斯雅庫特地區(qū)靠近北極的苔原帶繁殖,遷徙時經(jīng)過中國東部,在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渤海沿岸的遼河口和黃河三角洲濕地停歇,到長江中下游的鄱陽湖越冬。
保護等級: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極危(CR)。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Ⅰ中。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沙丘鶴(Grus canadensis)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高約80-120cm,重約3-6.5KG。成年沙丘鶴除了赤裸的紅色前冠外,頭部和頸部都長滿了灰色和棕色的羽毛,腿部呈黑色,身形大小因亞種而異。幼鳥全身的羽毛呈棕色。
食性:主要的食物包括植物塊莖、谷物(如玉米)、小型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昆蟲等。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兩個遷徙的亞種(Lesser和Greater)的分布范圍廣泛,涵蓋美國北部、加拿大和西伯利亞東部,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越冬。三個非遷徙亞種(Mississippi, Cuban and Florida)則分布在美國南部和古巴的部分地區(qū)。
保護等級:IUCN紅色名錄被列為無危等級(LC)。古巴亞種和佛羅里達亞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Ⅰ。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丹頂鶴(Grus japonensis)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成年的丹頂鶴身形高大,身高約158cm,重達7.5kg,姿態(tài)優(yōu)雅,站在地面上與成人身高接近。全身潔白,只有喉部、頸側(cè)、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是黑色的。頭頂皮膚裸露,呈紅色,故得名丹頂鶴。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昆蟲、水生軟體動物、魚、兩棲動物、小型哺乳動物、水生植物的嫩芽和根莖等。在日本北海道,丹頂鶴主要吃玉米、谷粒和魚。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根據(jù)分布的地理范圍和遷徙習性,全球丹頂鶴有兩個完全分離的種群,其一為島嶼種群(不遷徙),僅生活于日本北海道;其二為大陸種群(遷徙),主要在中國東北低洼的河泛平原以及俄羅斯東南部的阿穆爾河流域繁殖,在中國黃河三角洲和鹽城濱海濕地以及朝鮮半島越冬。
保護等級: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易危(VU);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Ⅰ中。
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身高約115cm,體重5KG左右。成年的黑頸鶴全身羽毛呈銀灰色至近白色,頭頂呈暗紅色,頭頂部有稀疏發(fā)狀羽,飛羽、尾羽和腿部呈黑色。除了眼后和眼下有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余部分和頸部的三分之二呈黑色,故而得名黑頸鶴。黑頸鶴雌雄鳥的羽色相似,但雌鳥背上有淡棕褐色的蓑羽且體型略小,易于識別。幼鳥的頭頂是棕黃色,身體的羽毛呈黑色和灰色。
食性:是雜食性鳥類,主要食物包括植物的根系和塊莖、昆蟲、蝸牛、蝦、魚、蛙、蜥蜴、田鼠和農(nóng)田里殘留的作物種子。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地區(qū)的鶴類。主要分布在中國西藏、青海、甘肅、新疆、四川、貴州和云南等高原地區(qū),印度、不丹和尼泊爾境內(nèi)也有少量分布。黑頸鶴的繁殖地集中在中國西藏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肅西南部。黑頸鶴的越冬地在中國云南西北部、東北部,貴州西部,西藏東南部的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區(qū),不丹北部和印度也有少量個體越冬。
保護等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等級為近危(NT)。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Ⅰ。
赤頸鶴(Grus antigone)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高約176cm,重約6.35KG,是鶴類中體形較大的。成年赤頸鶴體羽呈淺灰色,喙(嘴)部為灰綠色,頭、喉及上頸裸出部分呈紅色,耳朵被一小塊灰色羽毛覆蓋,腿部呈紅色。幼鳥全身呈淺棕色,耳部的灰色區(qū)域還不十分明顯。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植物、無脊椎動物、谷物、小型脊椎動物和昆蟲。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目前印度亞種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部的平原、尼泊爾特萊低地的西半部,以及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區(qū);東方亞種主要分布在緬甸、老撾、越南和柬埔寨;澳洲亞種則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
保護等級: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瀕危(EN)。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 。
白頭鶴(Grus monacha)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身高約1米,體重3.75KG左右。成年的白頭鶴額頭的皮膚裸露無羽,呈鮮艷的紅色,其余頭部和頸的上部呈白色,而身體的羽毛是灰色,故被稱為白頭鶴。兩個翅膀的翼尖、尾巴和腿部都是黑色。幼年的白頭鶴頭部是棕褐色,身體羽毛呈灰白色。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植物、漿果、昆蟲、兩棲動物、根、根狀莖、種子、草和小型哺乳動物。在韓國和日本的人工投喂站,白頭鶴也吃大米、小麥和其他谷物。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在世界的分布僅限于亞洲東北部地區(qū),其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的中部和東南部地區(qū),以及中國北方地區(qū);非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蒙古-中國的邊境地區(qū)。80%的白頭鶴種群都在日本鹿兒島越冬,其余的種群則在日本南部的山口縣(Yashiro)、韓國和中國長江中部的部分地區(qū)越冬。
保護等級: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易危(VU),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Ⅰ。
白枕鶴(Grus vipio)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大型涉禽,體長120-150 cm,重達5.6kg。雌雄同型,全身青灰,初級和次級飛羽暗灰色,而細長的三級飛羽銀灰色,羽端灰白色。臉頰皮膚裸露,呈紅色,故又名紅面鶴。頭頂、頸后延至上背白色。脛、跗跖、腳紅色。
食性:屬于雜食性動物,但以植物為主,包括植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喜食蘆葦?shù)母腿~。在繁殖季節(jié),動物性食物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也吃昆蟲、蚯蚓、蛙、蛇、鼠等,并且用以飼喂幼鳥。在遷徙和越冬時期,經(jīng)常到農(nóng)田里覓食,農(nóng)田中殘留的玉米、稻粒、花生,甘薯、馬鈴薯等都是它們的食物,偶爾也吃農(nóng)田中野生植物的根莖。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繁殖區(qū)主要分布在蒙古東北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東南部地區(qū)。西部種群的越冬地在中國,途徑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冬季在長江中下游的濕地越冬;而東部種群大部分則在朝鮮半島越冬,其余的在日本九州島依賴人工喂養(yǎng)站越冬。
保護等級: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易危(VU),同時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Ⅰ。
蓑羽鶴(Anthropoides virgo)
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外形:體型最小的鶴, 因而也被稱為閨秀鶴。成年的蓑羽鶴身高約89cm,全身被淺藍灰色羽毛,頭側(cè)、頸部、胸羽黑色,與白色絲狀長耳羽成鮮明對比,三級飛羽形長但不濃密,不足以覆蓋尾部,胸部的黑色飾羽長垂,因而得名蓑羽鶴。虹膜紅,頭頂被羽,無裸露部分,有別于其他鶴類。
食性:幼鳥主要以昆蟲為食,如多種昆蟲的幼蟲、甲蟲、蝶蛾類、螞蟻等。成鳥的食譜要寬泛得多,主要取食植物的種子,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的草籽,并捕食昆蟲、軟體動物,及小型的蜥蜴等,有時在農(nóng)田吃麥粒、糜子等谷物。
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
分布范圍:蓑羽鶴遍布全球47個國家,廣布于歐亞大陸溫帶草原,并在南亞次大陸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越冬。在中國從黑龍江北部、內(nèi)蒙古東部至新疆北部,都有蓑羽鶴繁殖,它們遷徙經(jīng)過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在西藏南部越冬,偶有迷鳥現(xiàn)于四川、臺灣。
保護等級: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等級(LC)。同時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
版權(quán)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quán)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luò)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luò)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權(quán)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quán)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