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晚報:廬山杜鵑映山紅
| |||
□ 沈明明 時值暮春四月,大地色彩繽紛,生機勃勃。 廬山杜鵑,叢叢簇簇,點紅山巒,格外入目。 一 一段杜鵑啼血的真實歷史故事,就發生在幾十年前的廬山。 1938年,已經占領中國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的日寇,繼續沿長江向中國腹地進犯,下一目標非常清晰,那就是武漢。侵略者相信,只要拿下武漢,就基本上拿下了中國。中國政府當然知道,武漢的存在,該有多么的重要。武漢保衛戰的成敗,已經成為民族存亡的關鍵。 所謂武漢保衛戰,就是通過武漢外圍重要城鎮的抵御作戰,來保衛武漢的安全。沿江的蕪湖、安慶等重鎮已落入敵手。眼前的九江,成為距離武漢最近的沿江重鎮。九江乃至整個贛北御敵之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7月23日凌晨,日寇大炮和飛機,向九江姑塘傾瀉了數以千計的炮彈炸彈,曾經繁榮熱鬧的小鎮,一夜之間,夷為廢墟。鄱湖西岸,被日寇撕開了登陸的口子,三天之后,日寇占領九江城區。 登陸九江的岡村寧次,眺望凝視眼前的廬山,很有閑情逸致,他拿起畫筆,描畫起廬山寫生圖。他是一位“中國通”。“華山論劍,廬山論文”,這句中國古話,他是知道的。不過,近在咫尺的“文山”里,究竟藏有多少“文章”秘密,此時的他還在狐疑和揣摩,他還無法讀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的真意。 在岡村寧次眼中,這座方圓只有302平方千米的孤立暴露于四周江湖平原的山岳,根本無法挫傷其銳利兵鋒。他躊躇滿志地想著,不出幾天,太陽旗就可以插上這座山的巔峰…… 中國政府漸漸明白,在武器裝備等嚴重落后的情形下,僅在正面迎擊頑敵,將會面臨巨大的無謂犧牲。因此,全民抗戰,敵后抗戰,游擊抗戰,成為形勢所需。 九江城區淪陷當天,駐扎在潯的第三保安團(團長鄧子超)和第十一保安團(團長胡家位)接到戰區命令,三千官兵轉戰廬山,守衛廬山。“游擊天才”楊遇春被調來廬山,任廬山守軍總指揮。 廬山被中國軍隊守住,意味著日寇進攻武漢的速度將大大延緩。日寇迅速調集兵力,開始合圍廬山。廬山四周相繼淪陷,廬山守軍,成為孤軍。對于楊遇春們來說,空前的殘酷考驗開始了。 廬山大廈的臺階石欄上,今天仍然可以清晰看到石刻題詞:“必恭敬止”,后有小跋:“寇犯中國,九江相繼失陷,余奉命率部固守廬山。顧此白山黑水油然生敬,因題四字,概取詩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之義。愿此志與名山永垂不朽云爾。‘八一三’周年紀念。新建胡家位敬題。”“必恭敬止”,來自《詩經》,原文是“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房前屋后的桑梓,乃祖先父母所種,在它面前,須慎終追遠,須畢恭畢敬。桑梓就是家園。廬山,是我們的家園,絕不允許侵略者任意踐踏。刻石銘志,錚錚誓言,誓與家園共存亡。十一團團長胡家位是熊式輝的親外甥,本有機會離開保安團,但他選擇了留下。他當然知道孤守廬山意味著什么。顯然,他慷慨赴義,已經抱定必死決心。 二 孤軍的嚴峻形勢,讓總指揮楊遇春精神振奮起來,他慷慨賦詩:“奮勇忠貞來保國,此公無我待何人。登臨勝地驅胡虜,免教神仙墮劫塵。”舍我其誰的擔當,保衛家園的決心,躍然字里行間。鄧子超團長豪氣萬丈,以詩明志:“寇氛冪冪,士氣勃勃。衛我廬山,佇看日沒!” 想守住廬山,得分兵四處設防,通達上下的小路達九條之多,還有各種狩獵小道,防不勝防。山上擁擠著數萬難民,供應斷絕,生存嚴峻…… 楊遇春要做的第一件事,除了布置防御,構筑軍事工程,便是將難民遷移下山,安置到安全地帶。楊遇春發出的“一號疏散令”,就是下令居民及難民疏散。“一號疏散令”剛發出,就遭到山上“老九會”的抵制。“老九會”由廬山九個老年人組成,他們不但年事高,而且威望高,是山上居民的實際領導者。他們不下山,居民也不會下山。關鍵時刻,楊遇春決定將九個老人一起拘捕,送往江西省政府發落。第二天,疏散令生效,不到一周,疏散了三萬多人。由于組織及時和措施得當,在日寇完全合圍廬山前,難民們得以轉赴安全地帶。 接下來,楊遇春將幾千廬山居民組織發動起來,成立“衛廬社”。保衛廬山,人人有責。“衛廬社”下設少兒組、婦女組、青壯組。少兒組協助站崗放哨、維持秩序、偵察漢奸;婦女組負責洗滌補綴,協助照顧傷員;青壯組學習戰斗常識,負責運送彈藥、糧食,協助戰地救護。 楊遇春從守軍中抽調精干,組成“俠士隊”。俠士隊員,個個神勇,他們時常秘密下山,斬殺漢奸,將漢奸頭顱懸掛在通衢要道,四處張貼懲奸告示,給漢奸以極大精神震懾,為孤軍堅守創造安全外部環境。 戰爭中的“攻”與“守”,關系是辯證的。楊遇春深諳此道。守必嚴,攻必厲,以守為攻,以攻為守,攻守靈活轉換,牢牢掌握戰斗的主動權。 這是一場防守為主的戰斗,也是化守為攻的戰斗。 三 7月30日,日軍第一○一師團太久保聯隊用十多門野炮猛烈攻擊廬山公墓土壩嶺,炸成一片焦土。炮聲停后,兩百多名日寇迅速向上攀爬。保安三團第二大隊三十多名官兵躍出掩體進入攻擊陣地,向日寇猛烈開火。日寇借亂石為掩護抵御頑抗,守軍官兵將預備好的成堆石塊,推向山下。趴在地下的日寇頓時炸窩,飛石如雨,無處藏身…… 這是一次主動攻擊的戰斗。 8月17日,守軍得到情報,有五百多名日寇秘密潛入高垅的一個村子,準備第二天凌晨偷襲廬山守軍。楊遇春決定主動出擊。指揮部從兩團中挑選出三百名善于格斗的官兵組成敢死隊,天黑下山埋伏。待后半夜,敢死隊員光著膀子,手提大刀,借夜色掩護,從村兩頭摸進村里,直奔日軍駐地,在黑暗中摸著穿衣的人就毫不猶豫砍殺。日寇半睡半醒亂成一團,多數沒來得及睜眼就身首異處。此次突襲,共砍殺日寇三百多人,其中,包括一名大佐,兩名中佐。搏斗中,守軍犧牲四十七人。 敵駐我擾,是打擊敵人的一條重要游擊法則。廬山守軍經常化整為零,三五數人成組成隊下山,不斷襲擾小股日軍,設伏車隊,偷襲船艦,鬧得日寇雞犬不寧。對于這支進可攻退可守的廬山守軍,廬山周邊日寇防不勝防,一時幾乎無計可施。 岡村寧次原以為中國廬山守軍被四面合圍后不用多日便會棄山而逃,未想竟如此頑強。 硬攻不行,他決定來一次誘降。 從情報中,岡村得知守軍指揮員之一胡家位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算是他的師弟,他覺得,這是一個突破口。于是,他親自修誘降信一封。這封信,委托胡家位的一名親屬送上廬山。 胡家位讀完信后,指著送信親屬大罵:你投身賊寇,罪該萬死。兩軍交戰,本不斬來使,但不殺你,如何能讓岡村明白我等誓與廬山共存亡的決心! 隨即,楊遇春集合兩團連以上軍官,當眾處決了這位“來使”。 面對鋼鐵意志的廬山守軍,岡村寧次別無選擇,只有再次選擇強攻,誓言不惜一切代價,定要拿下廬山。從1939年4月初開始,日寇調集重兵,加大攻勢,飛機大炮肆無忌憚,狂轟濫炸。日寇沿九條登山小道輪番向上強攻。守軍雖孤,卻不畏強敵,打敗日寇一次次強攻。楊遇春、胡家位、鄧子超都親赴最前線,和戰士們一起拼力搏殺。 日寇強攻十數天,付出慘重代價,進攻只推進到半山腰,無法登頂。無奈之中,日寇花重金買通一個獵戶帶路。4月18日凌晨,獵戶帶領一支日軍小分隊,從蓮花峰下一條被洪水沖出的山溝悄悄攀上小天池附近潛伏。天亮后,大批日軍從蓮花洞山路向上硬攻。激戰正酣時,潛伏的日軍小分隊悄悄插到小天池哨卡守軍背后,猛烈開火。守軍猝不及防,損失大半,只好邊打邊撤,小天池防線失守。大批日軍擁上牯嶺,向各個哨卡猛烈攻擊。 楊遇春接到急報,知道已難再守,便請示上峰,得到撤退命令,即指揮各哨卡守軍迅速向仰天坪一帶集結。黃昏時分,集結的官兵分兩路向山下突圍。孤軍沿途與堵截的日軍發生了幾場小規模戰斗,順利脫身,于19日中午進入原九江、瑞昌、德安三縣交界的岷山,繼續對日開展游擊戰爭…… 廬山孤軍堅守戰斗九個月,度過了二百六十多個艱難日夜,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孤軍抗日的空前奇跡! 據鄧子超后來回憶,1938年7月26日初登廬山時,第三團實有官兵1653名,至1939年4月19日撤退到達岷山時,僅存官兵840名。十一團傷亡人數不詳。據估計,有近兩千位英雄血灑匡廬,長眠于斯! 那個紅色四月,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三年。今又四月,看這廬山杜鵑,映紅山野,終于使人讀懂,杜鵑,為什么又名映山紅。廬山杜鵑:咉山紅!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