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猛禽過境 自然教育的本土立場【四川農村日報2020/4/20】
鳳頭蜂鷹
“我是鳳頭蜂鷹,是一只猛禽,每年春天和大部隊一起,由南到北進行遷徙,4月途徑成都平原,富集闊葉林的龍泉、邛崍兩大山脈是理想的驛站。
晴天的時候,你或許可以看到一只只‘大鳥’自南面飛來,借助峽谷里上升的熱氣流,忽而盤旋俯沖,忽而振翅高飛。長距離“滑翔”是翅膀與風的游戲,是猛禽特有的姿態,跟小型禽鳥短距離滑翔有著明顯區別,你也可以據此辨識我們。
世世代代我們的遷徙沒有大的改變,但最近突然有了當明星的感覺,有一群人開始孜孜不倦的關注我們,但愿這是一個美好故事的開篇。”
今年3月迄今,成都龍泉山觀測到烏雕、松雀鷹、鶚等猛禽19種。記者19日從成都自然教育機構“鄉野走廊”獲悉,在組織大眾守望猛禽的同時,他們啟動了志愿者招募,將培訓志愿者借助相機、望遠鏡等設備,按照科學規范的流程,記錄猛禽數量、種類、遷徙等行為,在個別點位上,獲得一些四川猛禽研究的突破。
龍泉山守望猛禽
為何是猛禽? 系統研究奇缺
“都認為猛禽在中國有遷徙路線,但路線究竟在哪兒?國內外文獻要么語焉不詳,要么沒有提及。”成都觀鳥會秘書長楊小農認為。猛禽和雪豹、東北虎一樣處在食物鏈頂端,對于生態系統起到關鍵作用,研究滯后讓人們無法預測其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山林開發、保護保育等都更加被動。
沒有找到合適的觀測點位是原因之一。崇州西山、金堂都曾發現零星點位可看到猛禽,但要穿過層層樹林,交通可達性較差。
為了探查候鳥遷徙路線,自然教育機構“鄉野走廊”和成都觀鳥會歷時2年多,幾乎走遍了龍泉山。無意中他們發現了觀看猛禽的理想位置,它是龍泉山的最高點,龍泉驛區一覽無遺,開車到山上的農家樂,再徒步10分鐘就到山頂,公眾參與的條件也非常好。
2018年看到了猛禽秋季南遷,2019年組織公眾觀鳥,今年是首次較為系統的春季北遷觀測。
4月是遷徙高峰,“鄉野走廊”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每周六、周日組織10個親子家庭參與觀測,18日一天就記錄到二百余只猛禽。
了解越多越有利于保護。
楊小農向觀鳥學員展示一張網,上面掛著一只東方角鸮(夜行猛禽)已經干掉的尸體,這是他們在山里碰到隨即拆除的一張捕鳥網。
“有些農民為了保護果園、莊稼,張了很多網,但這類鳥是不損毀這些作物的。”楊小農說道,對鳥類行為有更多了解,才能分類施策,避免“誤傷”。尤其,國內所有猛禽都是二級及以上保護動物,任何傷害都是違法的。
繼1992-1993年之后,四川再次有組織的觀測猛禽,不僅刷新了規模,并極有可能持續下去,原因在于社會力量的動員和公眾的積極參與。
楊小農展示死于捕鳥網的東方角鸮
觀鳥僅是獵奇? 科普、科研往往互促
“國內做過紅嘴鷗、黑鸛、黑頸鶴的無線電跟蹤研究,猛禽觀測需要的點位和人力一點不少,甚至更多,僅靠科研人員是無法勝任。”楊小農認為。由于生物圈的復雜、大體量和持續動態變化,“人多出奇跡”的事情一直在發生。
例如今年一只罕見的黑喉潛鳥在興隆湖被網纏住,若不是觀鳥愛好者及時發現并解救,后果不堪設想。
去冬今春,成都觀鳥會會長沈尤帶著兒子持續觀看在沙河堤岸筑巢的沙燕,發現在氣溫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沙燕在冬天也會繁殖。“要不是有記錄有真相,專家也不敢相信。”楊小農說道,此外成都“西南山地”生物影像工作室的簽約攝影師很多也不是專職的。
雖然觀鳥往往始于好奇、獵奇,但在好的團隊引導和社會氛圍影響下,可以發揮正面的生態建設和保護功能。
小眾愛好能否逆襲? 社區、學校齊發力
價格不菲的觀測、拍攝器材讓觀鳥等博物活動被認為是有錢有閑的小眾愛好。但其實,自然教育和自然觀察都可利用身邊觸手可及的資源。
“鄉野走廊”利用其成熟的課程體系,走進社區、學校,不僅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鄉野走廊”自然講師閃電(蔣志友)介紹,他們與金牛區星河路社區共同設計了“自然生活體驗館”,預計9月底可開館。
“昆蟲并不都是打不死的‘小強’,他們也有賴以生存的鄉土植物等,我們設計了‘昆蟲旅館’,用植物等營造它們可以棲息的環境,并讓小朋友直觀的觀察其行為,此外還有鳥的巢箱、喂食區,還開辟了可以入菜的香料作物種植區等。”閃電介紹,龍泉驛區東山社區的自然教育將緊緊聯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功能定位,深度考察其生物多樣性。龍江路小學也掛起了巢箱等鳥來。
“城鄉綠化、園林景區并不是種上樹就行了,沒有植物多樣性,就仍然是生態資源貧乏區。”楊小農說道,啄木鳥之所以少了,不是樹少了,有可能是因為大樹少了,它筑巢的場所就少了,依靠啄木鳥洞的次級洞巢鳥也就少了。讓小朋友以及更多人明白這些關聯,才能提升生態建設質量。
閃電也發現,如今的孩子博物知識很豐富,從非洲大象到大西洋鯨魚都如數家珍,唯獨對家鄉本土動植物非常陌生,也無從了解。而理想的自然教育應該從身邊做起,加之四川的生態資源本底非常好,沒有道理不好好開發利用。猛禽觀察不僅是自然教育的一個產品,更代表著資源整合的本土視角和敬畏自然的生態觀。
四川農村日報 吳平
編輯:米強
審核:楊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