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影響的雙重性

羅非魚(主要指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齊氏羅非魚Coptodon zillii等)為一種中小形魚,原產于非洲,上世紀五十年代引入中國,因其外形有些像鯽魚,被叫作非洲鯽魚。但實際上,它并不像鯽魚那樣屬于鯉科,而是屬于慈鯛科的熱帶魚類,和鱸魚更具親緣關系,部分羅非魚可與相近本土慈鯛科魚類雜交。
羅非魚的水產養殖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的納赫特墓中,在中央高大人物頭部的上方和右側有一個羅非魚的象形文字。羅非魚肉味鮮美,肉質細嫩,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和豐富的蛋白質。在淡水魚類養殖業中,由于它生長快,食性廣,疾病少,繁殖迅速,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在大小水體中都可養殖,甚至在水稻田里也能夠生長,成為世界水產業的重點科研培養的淡水養殖魚類,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
然而羅非魚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是重要經濟物種,又是生態擾動者。它已被列入《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羅非魚鰓部具“鰓上器”,可耐受pH 4.5~10的水體、低溶氧及污染環境,如工業排污口、黑臭河道,攝食范圍涵蓋浮游生物、有機碎屑、藻類甚至腐殖質,這種強適應擠壓了本土魚的生存空間。羅非魚屬于“口孵”魚,雌魚產卵后會把卵含在嘴里孵化,幼魚遇到危險還能鉆回媽媽口腔避難,這種不同尋常的繁殖方式是相對于本土魚類的競爭優勢,使羅非魚種群能快速擴張。
(圖片來源:搜狐網,壹水族)
事實上,逃逸導致的泛濫已出現在國內許多水體中,比如在華南地區珠江領域,它通過“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能夠適應濁水、急流等生境,擠壓南方波魚、光唇魚等生存空間。

(在岑溪的義昌江邊,一位釣友把它作為掙錢的小副業)
為降低其危害性,除強化養殖圍防與野外清除外,還應引導低危種養殖,如伽利略羅非、脆肉羅非,發展生態融合模式,需持續監測種群動態,以實現本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漁業經濟的協同發展。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