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草原遠親
人類的草原遠親
——記東非狒狒
東非狒狒 (Papio anubis),是一種猴科動物。 該物種是所有狒狒中分布最廣的物種,原生于整個非洲的25個國家,從馬里向東延伸至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孤立的群體也存在于撒哈拉沙漠的一些山區。 它們棲息在疏林草原、草原和森林中,是最大的猴類之一。跟其他狒狒一樣,東非狒狒有一個細長的、像狗一樣的口鼻構造。在體重、身體和犬齒大小方面雌雄有別,雌性略為矮小。東非狒狒是雜食性傾向,幾乎什么都吃。因此,它們幾乎可以在任何環境中找到營養,并能夠適應不同的覓食策略。飲食通常包括種類繁多的植物、無脊椎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狩獵通常是一種集體活動,兩性都參加。
東非狒狒通過各種發聲和面部表情進行溝通,社會結構復雜。以 15 到 150 個個體為一組生活,由幾只雄性、許多雌性和它們的幼崽組成,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每只狒狒在群體中都有一個社會排序。雌性統治是世襲的,女兒的地位幾乎與母親相同,成年雌性構成社會體系的核心。雌性親屬在隊伍中形成自己的子群,彼此友好,互相梳理毛發(社交梳理),并在群體內部協和應對侵略性遭遇,從不從出生的群體中遷出。而雄性比雌性更有力地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在達到性成熟后分散或離開其出生的群體并加入另一個群體。成年雄性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并為接近雌性而戰。雄性偶爾會為它們的雌性朋友“照看孩子”。
狒狒和人類在生物學上都屬于靈長類動物,這一類別下的動物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征。在分類學位置上,人類(Homo sapiens)和狒狒都隸屬于哺乳綱(Mammalia)、靈長目(Primates),也可以說共享一個較遠的共同祖先,只是在演化關系上后來分道揚鑣,形成了不同的譜系,分屬于不同的亞目、科和屬,在不同的分支上進化發展。人類屬于人猿亞目(Hominoidea)、人科(Hominidae)、人屬(Homo),而狒狒則屬于簡鼻亞目 (Haplorhini)、猴科(Cercopithecidae)、狒狒屬(Papio)。在行為和社會結構上,兩者都可以形成復雜的社交結構,包括有明確等級的群體,通常強壯或聰明的個體更有權有勢。在生理特征上,人類無論從直立行走、大腦發育程度、手指靈活性等方面優勢明顯。不過兩者都具有相對發達的大腦,特別是前額葉,這對于認知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地球上各種生物種都在不停地進化,目前人類顯然走在前頭,但在地球的生命史上人類不過才走過萬里長征的幾步。在整個地球生命共同體中,人與狒狒同宗,但是否同終?這可能是一個問題,但不是本題中之義。
(原創圖片2019年5月攝于非洲坦桑尼亞國家公園——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資料來源于AI和iNaturalist GT整理)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