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夜合之樹
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為豆科,合歡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6米,樹冠開展;樹皮不規則縱列,有皮孔,主干尤其明顯;小枝有棱角,嫩枝、花序和葉軸被絨毛或短柔毛。
合歡為二回羽狀復葉,總葉柄近基部及最頂一對羽片著生處各有1枚腺體;羽片4-12對,栽培的有時達20對;小葉10-30對,所以感覺就是密密麻麻,密不透風。葉線形至長圓形,向上偏斜,先端有小尖頭,中脈靠近上邊緣,從背面看更明顯。
中脈靠近上邊緣,上面不太明顯,從背面看更明顯
頭狀花序于枝頂排成圓錐花序;花粉紅色;花萼管狀,花萼、花冠外均被短柔毛;花絲長2.5厘米,整個花序像掛于馬頸的帶飾,似馬纓,故也叫馬纓花。莢果帶狀。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合歡也是古代植物。那合歡之名由何而來呢?
朱橚在《救荒本草》記載:本草名合歡,一名合昏。生益州及雍、洛山谷,今鈞州、鄭州山野中亦有之。木似梧桐,其枝甚柔弱;葉似皂莢葉,又似槐葉,極細而密,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似相解了,不相牽綴;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散垂。結實作莢子,極薄細。此記載道出了合歡的原名稱及生境、特征等。
合歡,本來叫“合昏”,又見“夜合”,見于《唐本草注》《本草拾遺》《圖經本草》及《本草洐義》。古詩中也有“合昏”的名稱。陳藏器曰: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也。”蘇頌曰: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寇宗奭曰:“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合歡樹的小葉,兩兩相對,至夜各相合,它有“合昏”之名,是符合事實的。其實合歡樹葉摘下不久就會因失水分而閉合。
《唐本草注》記載:“合歡的小葉晝開夜合”,謂之“合”;《證類本草·木部中品》載有《神農本草經》曰:“合歡,味甘平。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是最早記載合歡有安神解郁之效,謂之“歡”;這也是“合歡”名字的由來。起初羅馬人稱呼合歡為“絲樹”,認為絲織品產于合歡,目前在許多西方語言中仍將它稱為絲綢之樹。
合歡是一種普通的樹木。它的樹皮供藥用,始見于陳藏器《本草拾遺》。然其作為藥物,早已著錄于《神農本草經》,但未言其藥用者為何部分。朱橚在《救荒本草》記載:合歡,味甘,性平,無毒。現代表明,合歡是可以藥用的。《中國藥典》載,合歡被認為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腫的效果,用于治療心神不安,憂郁失眠等疾病。
合歡,在象山是作為綠化植物出現的,也有野生者。合歡是異花授粉植物,為蟲媒花,從6-8月,在枝條頂端產生粉紅色的頭狀花序,吸引蜜蜂取食為其傳粉;豆莢和種子可通過風、重力和水傳播。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