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4一周年 海珠濕地續寫“綠心”新篇章
綠色中國11月7日電(融媒體記者李彬慶 通訊員胡超)今年11月是廣東省第三十三屆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廣州市海珠區于3日在海珠濕地啟動了宣傳月活動。而11月11日,第九屆廣州戶外運動節“走讀自然”海珠濕地徒步大會也將舉行。作為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區域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廣州海珠濕地為市民們提供了自然教育、游玩出行的好去處。
海珠濕地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綠色空間,是放棄了超過萬億的商業開發價值,在城市中央打造出“入則自然,出則繁華”的寶貴“綠心”。
2022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成功在武漢召開。在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的指導下,在中國濕地保護協會的支持下,海珠濕地有幸承辦了其中的“中國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與發展”分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向上千人宣講國家濕地公園的故事。
今年2月,海珠濕地被世界濕地日主場活動宣布成為國際重要濕地,5月入選首批國家林草科普基地,7月獲得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以高分通過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考核評估,承辦中國自然教育大會活動,10月榮獲第十一屆“母親河獎”綠色貢獻獎,12月成為第一個入選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的國家濕地公園......一年過去了,海珠濕地不斷刷新發展紀錄,為我國濕地保護修復事業增光添彩。
創新生境修復營造城央“魚鳥天堂”
海珠濕地通過“還通道于魚,還生境于鳥,還家園于城”三大舉措,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修復途徑。根據生物棲息地梯度化分布的特點,海珠濕地利用具有生態梯度格局特點的多種動物棲息地協同構建技術,通過營造高潮位棲息地、稻田增益系統、“浮排”草灘以及昆蟲旅館等特色生境,濕地生物鏈和生態系統逐漸豐富,生物多樣性不斷提升。現在的海珠濕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央“魚鳥天堂”,鳥類種類從去年的187種提升至194種,成為粵港澳鳥類生態走廊的重要節點。
傳承嶺南農業智慧打造鳥類“食堂”
海珠濕地多措并舉做好內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保護與利用工作,加強樹木分類管理、病蟲害防治、水道管護、土壤改良等針對性管養。通過挖溝抬畦、溝(涌)泥上田等措施,科學開展果林清淤疏浚,讓河塹底泥重返畦面,重塑河塹水系生態,為遺產地果樹提供天然肥料供給,營造適宜生物棲息的濕地生境,進一步提升高畦深溝農業系統綜合功能。
建設大灣區城市群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海珠濕地與廣東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工作,站點目前已完成布設3座無人機基站,構建無人機遙感網絡,通過無人機搭載RGB和多光譜傳感器等,實現濕地紅線范圍內的低空遙感數據自動獲取。
探索生態價值轉換機制
海珠濕地聯合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組建海珠濕地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管理委員會,聯合廣東工業大學,開展《廣東省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及試點》項目,采集分析濕地生態產品總值(GEP)數據。海珠區成功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構筑最嚴保護屏障
海珠濕地牽頭組建由公安、檢察、法院、水務、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城管、規資、生態環境 10 個單位組成的海珠濕地生態保護聯盟,對海珠濕地保護區進行聯合檢查,樹立“一盤棋”思想,形成高壓態勢,筑牢海珠區野生動物保護屏障。
海珠濕地首創全國“雙員互聘”制度。搭建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互動平臺,共同研判當前野生動物保護、林業執法等工作難點,全省首個國家濕地檢察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在海珠濕地揭牌。5月31日,廣州某企業環境污染責任訴前化解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為十二件濕地生態保護典型案例。
海珠濕地印發“法治護航 保護野生動物”宣傳小冊子,派發至海珠區18條街道,擺設野生動物保護科普互動展攤,發放宣傳手冊200余本,讓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當中,將保護海珠濕地,嚴處違法犯罪行為的輿論環境深入人心。(圖片攝影:海珠濕地科研宣教中心謝惠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