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德國的國民美食竟然是它
新冠疫情正在歐洲不斷蔓延,學校“空中課堂”,企業遠程辦公,餐館、酒吧閉門謝客。
▲這是4月4日在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拍攝的一條空無一人的餐飲街。新華社發(凱文·福格特 攝)
吃飯這時就成了問題。一日三餐下廚房是學生、家長、上班族頗為無奈的選擇。
德國坐擁中歐平原,南靠阿爾卑斯山,萊茵河穿流,物產不可謂不豐富。可是一進廚房,氣氛往往就變得“亞平寧”起來了。
櫥柜玻璃罐里裝的是各式意大利面,罐頭是西紅柿醬,冰箱里也大概率有幾罐西紅柿肉醬……人們印象中的德意志飲食出場頻次不高,烤豬肘、炸肉排過于“硬核”,或許不利于久宅的人們消化。
為減緩病毒傳播,德國聯邦政府3月采取了一系列公共活動限制措施。德國隨即出現幾波囤積潮,德語“如倉鼠般囤購”(Hamstern)成為媒體熱詞。
▲3月27日,在德國伊瑟隆,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子購買物資后離開超市。新華社發(約阿希姆·畢瓦勒茲 攝)
意大利面、意大利醬是人們囤積的目標,和手紙、消毒液一起,成為抗疫時期德國人的居家必備。
《明鏡》周刊網站報道說,為了加緊供應意面,德國連鎖超市奧樂齊本月初開始與德鐵合作,加開特別列車專門運送意面:第一批貨包括6萬包螺旋面,7.5萬包通心粉,超過25萬包長形面。
德國電視二臺一檔脫口秀節目諷刺德國民眾囤積手紙和意面,推出一道“新冠時期意面”(Spaghetti Coronara),取“咸肉意面”(Spaghetti Cabonara)的諧音,特色是用手紙作澆頭。
▲德國電視二臺視頻截圖
德國人喜食意面,因為方便,豐儉由人。
鹽水下鍋煮,澆上現成的醬,湊合一頓飯,油煙都沒有。如果切上肉糜混上鮮西紅柿、香芹丁、胡蘿卜丁熬醬,擺盤擦干酪,再點綴新鮮的羅勒葉,也可以湊上米其林的星芒。
▲網絡圖片
意面之于德國人,就如方便面之于中國人。方便面加上料,開水一沖,香氣滿屋。講究人吃方便面要煮面,要加鹵蛋、火腿腸,更講究就要做成韓國的部隊火鍋了。
方便面的流行,與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劇增同步。意面的流行,與德國彼時的經濟騰飛相關,再把時間線拉長,是歐洲一體化發展初始階段的一個微小縮影。
上世紀50至60年代,德國從戰爭中恢復,經濟騰飛,媒體稱之為“萊茵河奇跡”。德國涌入了大批意大利客籍工人,為各產業提供了大批勞動力。
▲1962年,一批意大利客籍工人抵達德國卡爾斯魯厄火車站。(卡爾斯魯厄檔案館圖片)
德國西德意志廣播電視臺的一檔歷史節目回憶,一開始,德國與意大利工人共同上班,下班后各玩兒各的。德國人啤酒香腸看足球,意大利人煮咖啡煮面。
后來,意大利客籍工人逐漸增多,意大利餐館如雨后春筍,逐漸改變了德國人的口味。50年代中期,德國人富裕程度明顯提高,開始下館子、旅游,意大利餐館、亞平寧半島旅游逐漸成為實惠首選。
今日,德國餐飲業中經營最多的不是德餐,是意大利餐。這是一些德國人自嘲美食貧乏的一個梗,也有德國人欣然承認自己是“精神德意志,口腹意大利”。
▲圖為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家意大利餐館(網絡圖片)
新冠疫情期間,記者打開網頁查一查快手菜,多家網站推薦意大利長面配鮮蘆筍、蔬菜焗螺旋意面、奶酪蘑菇通心粉,要不就是春季清新比薩、青豆炒面疙瘩……
可以說,德國人如今已經不見外地把意面內化為德國料理。如果把食物作為民族最可辨的象征,德國人的啤酒、大肘子形象越來越模糊了。
時代變遷,也使食代變遷。農耕時代食材流轉受限,地理決定烹飪,人們多吃本地出產;全球化時代,各國流行風味由互聯網極速傳播,味蕾反過來又決定了食材流轉和烹飪。
▲3月27日,在德國多特蒙德,合租一套房子的室友在廚房吃自制披薩。新華社/法新
有學者擔憂,后新冠時期全球化趨勢會逆向發展。這在吃貨圈或許是多慮:人們的嘴已經刁了,想倒回去不大可能。
來源 | 新華國際頭條(ID:interxinhua)
記者 | 張遠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