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滅絕與再發現植物之——擬短月蘚:孫英寶植物科學畫科普(136)
茶馬古道上的隱士:擬短月蘚
作者:孫英寶
擬短月蘚(Brachymeniopsis gymnostoma Broth.)為葫蘆蘚科擬短月蘚屬苔蘚,中國特有種,產于貴州、云南麗江和西藏亞東,生長于濕潤的低洼草地、農田空地及鈣質土上,海拔 2800 米。該種于1929 年發表,模式標本于 1916 年采自云南麗江,此后近百年的時間,專家多次專門采集均無再發現,因此 2013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為絕滅等級(EX),2012 年科研人員在西藏亞東采集到該種疑似標本,經過鑒定并最終于 2015 年正式宣布本種被重新發現。
擬短月蘚的整體植株矮小,疏叢生,高 4~6 毫米。莖直立,單一,短小,長不及 1 毫米,基部疏生假根。葉在莖上密集,呈覆瓦狀排列,葉片呈卵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葉邊全緣,邊平直不卷;中肋粗壯,自葉尖突出成芒刺狀;葉細胞壁薄,上部細胞呈長橢圓狀多邊形,向基部細胞漸成長方形,邊緣細胞狹長,呈線狀長方形,形成不明顯分化的無色透明邊緣。雌雄異胞同株。蒴柄黃紅色,粗壯,長 2~2.5毫米;孢蒴直立,對稱,呈長倒卵形,臺部短,壁上氣孔為單細胞型。環帶永存。蒴齒缺如。蒴蓋小,呈圓錐形,先端鈍凸。蒴帽鐘帽狀,僅罩覆孢蒴上部,平滑無毛。孢子黃色,球形,平滑無疣。
擬短月蘚的發現之旅:從麗江初現到鑒定
擬短月蘚的傳奇開啟于茶馬古道上的麗江。1916 年 9 月 25日,奧地利植物學家海因里西·馮·漢德爾 - 馬澤蒂(Heinrich von Handel-Mazzetti,1882-2-19~1940-2-1)在麗江城郊海拔 2800 米低洼草地的鈣質土壤上發現本物種,初步鑒定為真蘚科真蘚屬(Bryum)或短月蘚屬(Brychymenium)植物。為準確鑒定,他將標本寄送給芬蘭著名苔蘚分類學家維克托·費迪南德·布魯斯(Viktor Ferdinand Brotherus,1849-10-28 ~ 1929-2-9)。在核對大量標本與資料后,布羅泰魯斯首先判斷它不屬于真蘚科,更接近葫蘆蘚科,但又無法歸入葫蘆蘚科中的任何一個屬。1929 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正式將其鑒定為一個新物種,因形態接近短月蘚屬,便在葫蘆蘚科專門成立一個新屬——擬短月蘚屬(Brychymeniopsis),將其命名為擬短月蘚。
此后經百年滄海桑田,擬短月蘚卻再未被人發現。只有一 份 當 年 采 自 中 國 的 模 式 標 本(Handel-Mazzetti,Heinrich 10061)靜靜地躺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標本館中。在《中國苔蘚志 第三卷 紫萼蘚目 葫蘆蘚目 四齒蘚目》中有關該種的描述、生境和分布點仍然是根據模式標本。2005 年、2006 年和 2008 年 , 中美聯合考察隊在其模式產地進行 3 次有針對性的調查 , 均一無所獲。2008 年開始,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依據《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組織近 300 位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對中國已知高等植物進行評估。2013 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將擬短月蘚評估為絕滅等級(EX)。
苔蘚植物研究名人:深圳仙湖植物園研究員張力
張力是中國苔蘚植物研究專家之一,在國際苔蘚學界也頗具影響力。他與苔蘚打了三十多年交道,是仙湖植物園里有名的“苔蘚叔”。張力的網絡個性簽名是“small is pretty”(“小即美”),為了研究這些有趣的生命,他常趴在野地里拍照采集,即使被螞蟥叮咬也毫不在乎。2012 年夏,張力在西藏亞東縣海拔 4000 米的高山灌木叢中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苔蘚,植物體僅有幾毫米長,有很漂亮的紅黃色孢子體,疏密有致地依偎在巖石上。張力感覺很像滅絕的擬短月蘚,或是一個新的物種,便采集了一小部分帶回仙湖植物園研究室。他首先比對標本研究,之后又從美國國家標本館借來模式標本比對,經過一年多時間觀察研究,最終證明它就是國家剛剛宣布滅絕的擬短月蘚。張力還推測 , 在西藏亞東與云南麗江之間的地區,可能還有擬短月蘚分布,但其也應該處于極度瀕危狀態。張力的重大發現震驚了苔蘚學界。過去百年時光里,擬短月蘚如何從海拔 2800 米悄然攀爬至海拔 4000 米處,依舊是有待研究的課題。
擬短月蘚所屬的類群:異彩紛呈的苔蘚植物
現生的苔蘚植物不是單系類群,包含苔類、蘚類和角苔類三大演化支,全世界約有 221 科,18 000 余種,中國約有3450 種。相對于蕨類和裸子植物,苔蘚對極端環境的忍耐力更強,形態與生境更多樣,分布范圍也更廣。不過,也存在擬短月蘚這類屬內只有一個種的邊緣植物,它們對外界生存條件敏感,受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外界條件的影響,分布區域狹窄,瀕臨滅絕。苔蘚植物人工栽培較少,因此野外絕滅(EW)實際上就等同于絕滅(EX),對其珍稀瀕危種類的保護更加刻不容緩。特別是擬短月蘚這類寡種屬,一旦種內消失,就意味著一個屬的消失。與此同時,苔蘚植物的鑒定要依靠顯微鏡在室內進行,野外很難鑒定到種,更談不上統計具體種類的成熟個體數量,因此評估需要非常慎重。擬短月蘚的重新發現讓植物學者們意識到,絕滅等級應用于苔蘚植物時更應謹慎,只有開展全方位的調查、監測工作,才可能對這一等級進行準確判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