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濕地想“出海” 申報國際重要濕地


海珠濕地吸引了很多觀光人群。
在2000多萬人口的廣州,距離珠江新城CBD僅3公里的城市中軸線上,一塊11平方公里的生態區域融匯了繁華都市和自然生態美景,這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海珠濕地。
海珠濕地是廣州市濕地生態保護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9月22日,記者從廣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根據近期濕地資源本底調查初步結果,廣州市濕地總面積約7萬公頃,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今年,廣州正積極推進海珠濕地申報國際重要濕地的工作。
現狀
廣州建成濕地公園25個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廣州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的過渡地帶,擁有山、水、林、田、湖、海的優秀自然資源稟賦,河流水系發達,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廣州建立了以濕地公園為主體,濕地保護小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根據近期濕地資源本底調查初步結果,廣州市濕地總面積約7萬公頃。截至目前,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設立濕地保護小區32個,建成自然保護地89處。
“廣州市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為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地,探索實踐濕地生態修復,總結出富有廣州特色的農耕文化遺跡、廢棄礦坑及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方案,為國內提供了可借鑒推廣的濕地保護修復方案。”吳敏介紹,近年來,廣州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物種多樣性不斷豐富,成為濕地保護修復典范。據各點最新監測數據,廣州市濕地范圍有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1208種,其中昆蟲738種、鳥類187種。
黑臉琵鷺、銀鷗流連于城央的麓湖景區,黃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獺、豹貓、赤麂、白鷴……這些廣州人舊時常見的野生動物重現人們視野,見證著廣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濕地,正潤澤著廣州這座千年花城,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吳敏說。
吳敏透露,廣州積極推動建設分類分級管理體系,已有省重要濕地1處,今年正在積極推進1處國際重要濕地、2處省重要濕地申報和認定工作。
保護
探索濕地價值轉化途徑
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廣州積極探索濕地保護修復和生態價值轉化途徑,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實施了海珠濕地的人工復合濕地、花都湖的礦坑湖、南沙濱海濕地、天河大觀智慧濕地等濕地的保護建設和生態修復,既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游憩休閑生態產品,又提升了周邊地區的營商環境水平,走出一條濕地治理服務城市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海珠濕地通過“只征不轉”的保護模式,將萬畝果園轉變為城央的“綠心”“南肺”,吸引了騰訊、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業在濕地周邊匯聚,帶動周邊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環海珠濕地價值圈的生態核心。南沙濕地作為廣州南部的生態調節器,為推進落實“南沙方案”提供生態綠核支撐。花都湖濕地從一個昔日滿目瘡痍的采石場,變成了今日白鷺嬉戲、水草豐美的國家濕地公園,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萬,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天河濕地公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建設成為集水質凈化、雨洪調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體的多功能智慧濕地,為天河智慧城夯實生態基底。
暨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專委會副主任傅京燕表示,濕地公園有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保護建設濕地公園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濕地以獨有的生態功能輻射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強的環境正外部性,釋放生態紅利,吸引新型產業,尤其是數字經濟、創意經濟相關產業在區域內集聚與發展。”傅京燕表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生態產品屬于公共產品,價值不容低估。濕地公園正是由于環境生態產品所具有的非營利性和普惠性的特征,因此需要城市有更多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亮點
海珠濕地小目標:要做全國生態地標
“從2012年9月濕地一期開放至今,海珠濕地已歷經十個春秋,不僅在生態上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對海珠乃至廣州的整體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發布會上,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蔡瑩介紹了海珠濕地保護十年以來的亮點。
海珠濕地全國首創“只征不轉”保護性征地。2012年,政府將面積達1.1萬多畝的萬畝果園集體農用地征作國有,廣州“綠心”的保護從此開啟新篇章。2015年建立了廣州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廣州放棄萬億的土地商業開發價值,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中心打造了面積三倍于紐約中央公園的城市綠核。
經過十年努力,濕地水質從過去的劣Ⅴ類提升到了Ⅲ類。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比周邊平均水平低約20%,氣溫比周邊區域低0.5-1℃,地球之腎、城市綠肺、城區氧吧、海綿城市等功能不斷凸顯。此外,海珠濕地秉承基于自然的修復方案,生物多樣性逐年上升。近兩年連續發現兩個全球昆蟲新物種,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個中國新紀錄種(包括1個新紀錄科和3個新紀錄屬),都是在中國首次發現并記錄。十年間,鳥類從77種上升到187種,是原來的2.42倍。如今,在城區中央的珠江河段和各大公園都出現了白鷺群飛的景象。
作為海珠濕地規劃設計和實施單位,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自2012年開始開展“海珠十里·城央濕地”品質提升規劃、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等十余項工作。對于海珠濕地下一步的規劃,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景觀所所長胡峰介紹,廣州市正在研究將海珠濕地納入廣州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更高能級的生態系統。依托濕地,遷地保育南中國珍稀喬木,建立濕地植物“種源庫”,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園,讓海珠濕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地標。
蔡瑩介紹,有了過去十年的積累,海珠濕地已經在生態保護、自然教育、科研監測等方面形成系列標準。下一步,海珠濕地將實施“出海計劃”,整合已有的做法,梳理成熟經驗,推廣到不同的濕地同行中去。目前,海珠濕地正打造全國首個“上云”國家濕地公園,在日常工作、科研監測、科普教育等方面提升智慧化水平。同時爭取加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申報國際重要濕地,講好海珠濕地的故事。
采寫:南都記者 夏嘉雯 實習生 周曉丹 供圖:廣州市政府新聞辦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