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學行 | 河小青為盟,蓄力保護河湖環境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海珠區青年志愿者協會聯合海珠區河長辦、海珠區海綿辦、海珠區水務局、共青團海珠區委員會、海珠區河長制監督管理中心、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在海珠國家濕地公園開展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行動之“我是小小護河員——科普研學行”,35名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探索濕地生態修復的奧秘,科普生態水環境和水鄉文化,以己之力守護地球的斑斕底色。

海珠濕地主要由海珠湖及39條河涌組成,屬于典型的江心洲與河流、涌溝、果林鑲嵌而成的復合濕地系統,區域內河網縱橫交錯,濕地資源豐富,對調節廣州城市氣候、凈化城區空氣、調控城市水體、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北肺”白云山并稱為廣州中心城區的兩大生態屏障。
從海珠濕地牌坊開始,海珠濕地科普導師螢火蟲老師帶領大家了解海珠“一區一谷一圈”,并沿著綠心湖--花溪--龍潭涌--垛基果林--石榴崗河進行導賞科普,探索海珠濕地的奧秘,激發河小青保護河湖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積極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海珠濕地建立之初,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為原則,開始探索實踐生態修復,致力于典型垛基果林濕地生態修復工作。綠心湖美妙的水生態修復,水底的蒲草,群游的小魚,無一不挑起河小青的興趣。飛龍橋下的龍潭涌,孕育了龍潭村,見證了龍潭村的龍舟文化,一側是古樸的龍潭水閘,一側是進行了生態修復的寬闊河涌,堆土成坡的小田園、連通清疏的小生態島、百畝農田、萬畝果園......大大調節海珠濕地生態平衡,促進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積淀了厚重的嶺南傳統文化,極具嶺南水鄉特色。
石榴崗河處,“志愿治水”陣地曉港公園驛站副站長為大家做河長牌介紹,學習巡河護河知識,號召大家做好河湖監督員。

“為什么這片葉子上很多小點點,其他葉子沒有呢?”“生態修復后的河涌與原始河涌有什么區別?”“生態修復可以使河涌達到自我凈化嗎?”導賞過程中,河小青積極提問,為守護河湖環境積蓄更豐富的知識經驗。
志愿者黃彥基說,初中學生物開始就對大自然充滿興趣,現在終于有機會來海珠濕地現場學習,了解濕地生態的知識,受益非常大。志愿者盧澤瑞表示,上午參加完小河長培訓,下午就到海珠濕地參加科普研學,巧妙地將科普知識與河長內容結合起來,又為下一次開展巡河護河行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為濕地的奇妙而驚嘆,為萬千物種而驚嘆。“一起來巡河,共筑清水夢”,本次科普研學行讓河小青深刻的認識到濕地生態修復對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的重要意義,讓我們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通過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中來,用行動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水氛圍,共創美好家園。
“一起來巡河 共筑清水夢”
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行動簡介
“河小青”是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助力河長制的廣大青少年志愿者的總稱,是河長的助手和落實河長制工作的參與者、支持者、監督者。
“一起來巡河 共筑清水夢”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行動是由海珠區河長辦、海珠區海綿辦、海珠區水務局、共青團海珠區委員會、海珠區河長制監督管理中心、海珠區青年志愿者協會聯合發起的護河志愿服務項目。
項目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廣州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組建和培育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隊成為河長的助手,通過開展“一起來巡河 共筑清水夢”主題巡河護河志愿服務,廣泛動員廣大團員青年、志愿者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到河湖一線學習河湖保護知識、檢測水質、美化河岸環境、宣傳河湖長制,提高青少年保護河湖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通過“綠美廣州·志愿治水驛站”項目,全面建設海珠區志愿治水精品驛站,打造線下全民治水陣地,發展壯大治水志愿服務力量;通過開展“河小青”志愿服務相關群眾性活動,推動河長制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水氛圍,推進海珠區水生態文明建設。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