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Ⅰ級瀕危物種|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植物——海南蝴蝶蘭
蝴蝶蘭是世界著名觀賞花卉,同卡特蘭、大花蕙蘭、石斛蘭并稱“四大洋蘭”。蝴蝶蘭花葶細長,花朵色彩艷麗,排列有序,猶如蝴蝶翩翩飛舞,因而享譽世界。事實上,我國除了卡特蘭以外,其他三大“洋蘭”都有分布,并且不少都是世界珍稀名貴品種的重要親本之一。
蝴蝶蘭屬于蘭科(Orchidaceae)、蝴蝶蘭屬(Phalaenopsis Bl.)附生草本植物,最早在1750年被發現,分布于熱帶亞洲至澳大利亞,大多數產于潮濕的亞洲地區,其中以我國臺灣地區最為有名,尤其是蝴蝶蘭(又名臺灣蝶蘭,拉丁文:P. aphrodite Rchb. f.),因花大、色白、花多而艷麗,為觀賞植物中的珍品,受到世界園藝界贊賞,曾在50年代兩度國際蘭花展上榮獲冠軍,名聞中外。
蝴蝶蘭屬迄今為止已發現70多個原生種(《中國植物志》資料為40余種),我國目前發現分布有7個原生種,分別為蝴蝶蘭(P. aphrodite Rchb. F.)、小蘭嶼蝴蝶蘭(P. equestris(Schauer) Rchb. f.)、海南蝴蝶蘭(P. hainanensis T. Tang etF.T. Wang)、版納蝴蝶蘭(P. mannii Rchb. f.)、滇西蝴蝶蘭(P. stobariana Rchb. f.)、華西蝴蝶蘭(P. wilsoniiRolfe)和羅氏蝴蝶蘭(P. lobbii (H. G. Reichenbach) H. R.Sweet)(羅氏蝴蝶蘭為新近發現)。
在我國分布的蝴蝶蘭7種原生種當中,惟只有1種是我國特有的蝴蝶蘭品種,那就是海南蝴蝶蘭,非常珍稀,和我們以前介紹的華西蝴蝶蘭非常相似,下面我們就做簡單介紹。
一、海南蝴蝶蘭的生態特征和分布
海南蝴蝶蘭(P. hainanensis T. Tang et F. T. Wang),又叫海南蝶蘭,1974年在我國海南被發現并命名,僅僅分布于白沙和樂東黎族自治縣,生于林下巖石上。
【植株】莖長1-1.5厘米,被葉鞘包裹,常具3-4枚葉。葉在花期常凋落,有時僅存留1枚斜長圓形、長約4厘米、寬約1厘米的葉;葉鞘宿存,長約7毫米。
【花】花序側生于莖的基部,通常1-2個,斜立,長達55厘米,有時分枝;花序柄被3-5枚鱗片狀鞘;花序軸長27-30厘米,疏生8-10朵花;花苞片小,卵形;花梗連同子房纖細,長2-2.5厘米;
花開展;中萼片長圓形,長約1.3厘米,寬約3毫米,先端鈍;側萼片斜橢圓狀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貼生在蕊柱足上;花瓣匙形,先端鈍,基部收狹為爪;唇瓣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爪,3裂;
側裂片直立,鐮刀狀長圓形,中部收狹,上部擴大,先端斜截形,內面從中部走向近先端處具1個先端缺刻的凸緣(脊突),兩側裂片基部之間具1枚對開的肉突,而肉突中央穴狀下陷,但不向背面隆起;中裂片近饅形或提琴形,較肥厚,基部具1枚先端2叉狀的附屬物,邊緣稍下彎,上面中央具1條等粗而縱向的脊突;蕊柱長約7毫米;花粉團2個,球形,每個劈裂為不等大的2爿。花期7月。
二、海南蝴蝶蘭和華西蝴蝶蘭的辨識區別
海南蝴蝶蘭和華西蝴蝶蘭形態花色非常相似,主要區別在于唇瓣:
1、華西蝴蝶蘭:萼片和花瓣淡粉紅色或淺白色帶淡粉紅色的中肋;唇瓣紫色,唇瓣兩側裂片基部之間的肉突中央下陷而向背面隆起呈乳頭狀,中裂片邊緣強烈下彎而形成倒舟狀,先端圓鈍而微2裂,上面中央的脊突向先端逐漸增高并且變厚。
2、海南蝴蝶蘭:萼片和花瓣粉紅色或淺棕色到淡黃色,也帶粉紅色中肋;肉突中央穴狀下陷,但不向背面隆起;中裂片邊緣稍下彎,近饅形或提琴形,先端稍鈍而不裂,上面中央具1條上下等粗的縱向脊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