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才危險 —— 是什么驅動了鸚鵡偷獵的危機
注:該文內容主要引用自報告Opportunistic or Non-Random Wildlife Crime? Attractiveness Rather Than Abundance in the Wild Leads to Selective Parrot Poaching,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觀點。
毀動物群(Defaunation),不僅指生態群落中的動物種群或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地域性或功能性滅絕,也包括物種種群數量的減少以及對生態系統造成深遠影響 —— 從地域性到全球范圍物種相互作用的消失,以及為人類提供至關重要的生態服務的消失[1]。
造成物種減少的驅動因素不一而足,涉及范圍從地域性問題延伸至全球,包括棲息地的過度利用及喪失、氣候變化等。
© Luis Barreto / WWF-UK
一項調研對收集到的8000多個受威脅或近危的物種信息進行分析后發現,迄今為止,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最大驅動因素是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棲息地破壞[2]。
此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也將為滿足當地和全球市場需求導致的野生動物資源過度開發,列為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五大主要驅動因素之一[3]。
其中野生動物貿易是某些物種被過度開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例如某些珍稀動物及其制品(如鳴禽、象牙和虎骨)在世界多地都存在市場需求。
機會主義,還是目標性偷獵?
像大部分的蘭花愛好者更青睞多花品種一樣[4],在親緣關系相近的物種間,某些特征會影響消費者的偏好。
對于鸚鵡來說,配色、體型及其學舌能力常被認為是寵物消費群體高度關注的特征[5],正是這些特征導致牠們成為世界上被交易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之一[6]。
紫藍金剛鸚鵡(Hyacinth macaw)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這些消費者偏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偷獵活動,人們卻知之甚少。
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保護意義,因為與無明確目標的機會主義相比,目標性偷獵更可能導致過度開發,從而加速物種種群數量的減少甚至物種滅絕。
例如,一項于今年八月發表在Diversity期刊上的研究[7]證實,哥倫比亞存在的偷獵鸚鵡的行為不是機會主義,而是一種目標性的野生動物犯罪。
研究團隊的調查發現,在記錄到25種鸚鵡的10811個野生個體中,最常見的僅為兩個長尾小鸚鵡 —— 橙頦鸚哥(Brotogeris jugularis)和褐喉錐尾鸚鵡(Eupsittula pertinax),共占80.31%。
其他物種的數量則很少,有些在野外甚至沒有獲得觀察記錄。
一些在公共區域發現被飼養為寵物的鸚鵡,如街道(a-c)和房屋附近(d-f)
a) 五彩金剛鸚鵡(Ara Macao);b) 黃冠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c) 藍黃金剛鸚鵡(Ara ararauna); d) 藍冠鸚哥(Thectocercus acuticaudatus);
e) 褐喉錐尾鸚鵡(Eupsittula pertinax);f) 橙頦鸚哥(Brotogeris jugularis)
然而在調查的282個村莊內,則共記錄到124個物種的2465只個體,其中包含21個本地物種的1179只個體(47.8%)。
雖然橙頦鸚哥和褐喉錐尾鸚鵡在絕對數量上幾乎占了寵物鸚鵡總數的一半(45.2%),但考慮到牠們的野外豐度狀況,對消費者來說這些物種實際上是被動選擇的。
相反,大部分亞馬遜鸚鵡屬(Amazona spp.)、金剛鸚鵡屬(Ara spp.)和藍冠鸚哥(Thectocercus acuticaudatus)在野外是十分罕見的,卻更多地被選為寵物。
主成分分析法(PCA)對哥倫比亞分布鸚鵡的特征分析
同時,通過主成分分析法(PCA)也得出鸚鵡的受追捧程度與牠的體型、配色、學舌能力呈正比;也就是說,體型越大、顏色越豐富、學舌能力越強的物種比同類更有吸引力。
因此,偷獵鸚鵡并非機會主義,而是目標性地集中在對人類吸引力更大的、具備特殊特征的物種。
鸚鵡國際與區域性貿易特征
多彩的羽毛和模仿人類語言的學舌技能,使鸚鵡在寵物交易中備受追捧,并因此導致了至少259種鸚鵡被國際貿易,近幾十年內就涉及數百萬只個體[8,9]。
由于缺乏對野生種群的長期監測和可持續利用的研究,野外捕獲個體的國際貿易可能對世界各地許多鸚鵡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10,11]。
一個令人關注的例子就是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被認為是現存所有鸚鵡中最擅長模仿人類語言的物種。這樣的特征導致了灰鸚鵡被過度捕獲和利用,以至于灰鸚鵡在2017年被列入了《CITES公約》附錄I,即所有野生個體的國際商業性貿易被禁止。
比利時海關查獲到的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 © Wil Luiijf / WWF
雖然國際監管大大減少了鸚鵡貿易的規模,人工飼養繁殖的發展也使市場對野生個體的需求有所減少[12],但非法貿易仍很活躍[13]。
同時,人們對各國國內鸚鵡貿易的關注仍然較少。有專家指出,新熱帶區的鸚鵡種群有68%都受到偷獵和國內寵物貿易的威脅[14]。
且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傳統驅動因素,也會導致鸚鵡貿易情況出現差異,這需要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例如,在該研究調查開展的哥倫比亞境內,五彩金剛鸚鵡(Ara Macao)的受追捧程度非常高。當地的民俗傳統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答:因為牠的羽毛配色類似于哥倫比亞國旗。
五彩金剛鸚鵡(Ara Macao)的羽毛 © Chris Martin Bahr / WWF
未來保育工作的展望
因為喜食植物種子,鸚鵡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植物的“拮抗劑”;同時,作為有效的種子傳播媒介,還能夠進一步促進次生種子的傳播。
但偷獵活動,特別是目標性偷獵,不僅會造成鸚鵡數量的減少,還會嚴重影響到牠們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
如對亞馬遜鸚鵡、金剛鸚鵡等大型物種的目標性偷獵。這些物種是棕櫚樹和一些孕育較大果實的樹木的主要或唯一有效的長距離播種者,也是該地區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
因此,解決偷獵,對保育工作有著深遠的意義。
此外,和其他新熱帶地區國家一樣,哥倫比亞將鸚鵡作為寵物飼養似乎是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對該物種的影響在過去較弱,但在最近幾十年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情況下,逐漸變得不可持續[15]。
被當作寵物飼養的鸚鵡 © Benjamin Marshall
研究團隊也從調查中了解到,哥倫比亞內對鸚鵡的偷獵主要集中在雛鳥,因為雛鳥比成年鸚鵡更適合做寵物,更容易馴服和鍛煉牠們的學舌能力。
為最大限度獲得雛鳥,偷獵者在發現鸚鵡的巢穴后,每天都要進行查看。因此,一對鸚鵡可能會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占據同一區域進行繁殖,給定期或短期來訪的觀鳥者、野生動物管理者、偷獵者造成一種表面上種群穩定的假象。
如果目前的偷獵壓力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剩下的種群很可能會因為缺乏種群補充、成年繁殖種群的衰老和死亡而消逝。
紅綠金剛鸚鵡(Ara chloropterus) © Jaap van der Waarde / WWF-Netherlands
因此,研究作者建議采取兩種策略以取得平衡 —— 一種是加強執法和管制力度,并勸阻人們不要飼養珍稀瀕危物種,同時開展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偷獵后果的認識,從而減少需求。
另一種是提供替代來源,用人工飼養繁殖等合法來源的個體來代替當地對野外捕獲鸚鵡作為寵物飼養的傳統需求。
然而,仍然有些問題亟待解決。由于部分受追捧的鸚鵡在人工飼養繁殖條件下的繁殖率很低,很難以足夠低的價格提供足夠數量的個體,以抵消偷獵行為;且這類人工飼養繁殖活動很容易出現欺詐行為,例如偷獵的雛鳥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被“洗白”,因此需要大量的監管、遺傳標記開發、分子實驗室的可用性等工作支持。
對于外來鸚鵡物種的人工繁殖,需要在嚴格的衛生檢驗檢疫條件下進行,因為外來鸚鵡可能會攜帶病原體,這會對本地種群產生負面影響。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