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動物圖鑒——四川羚牛

四川羚牛(學名:Budorcas taxicolor):是牛科、羚牛屬物種。
四川羚牛體形粗大,肩高100-130厘米;尾長15-20厘米;重量250-400千克。雄性和雌性均具較短的角,角呈扭曲狀,一般長約20厘米。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其體型介于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種大型牛科食草動物。毛發蓬松,體側和下顎有長毛,腿粗壯。身體呈淺黃灰色或稻草色,背部、腿部和臀部具有深灰色斑塊。有一些身體前軀呈橘黃色、紅棕色至黃色,后軀顏色更深、更灰。夏季體色以金黃色為主。棲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喜群居,每群約20-30頭,多至50頭。體型雄健,性情兇悍。主要以草、樹葉及花蕾為食,一般在白天活動。冬天組成小規模的種群,夏天時種群數量可擴充到100頭以上,年長的公羚牛則基本為獨居。交配季節為7-8月份,孕期大約8個月,每胎產1仔。平均壽命為12-15年。
四川羚牛頭體長1.70-2.20米,雄性比雌性略大,成年雄性可達到2米以上,體重250-350千克,尾長15-20厘米。全身毛色為淡金黃色或棕褐色。頜下和頸下長著胡須狀的長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后向后上方扭轉,角尖向內。體形粗大,四肢粗壯,肩高大于臀部,尾較短,吻鼻部高而彎起,似羊。肩高于臀,角粗而彎向兩側。其毛色色澤依老幼而不同。遍體白色或黃白色,老年個體為金黃色,背中不具脊紋。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幼體通體為灰棕色。
四川羚牛是一種高山動物,棲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懸崖地帶。由低至高依次生長著常綠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草甸灌叢,海拔愈高條件愈酷,氣候也愈冷。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長的灌木、幼樹、嫩草及一些高大喬木的樹皮都是它們的美味佳肴,它們白天隱匿于竹林、灌叢中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覓食。上下往來于群山之中,縱橫于懸崖峭壁之間,如履平地。它們身上長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嚴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熱,夏季氣溫接近30℃時,每分鐘氣喘即達100次以上。常棲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帶,冬季遷移至2500米以下的針葉林中的多巖區。在白水江各保護站轄區有分布
羚牛集群性強,常十多只一起活動,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達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還會出現數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進時的隊伍非常有紀律,健壯的公牛分別走在隊伍的前面和后面,隊伍的中間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會主動攻擊人,危險性要低很多。但獨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體中的羚牛則大不一樣。牛群移動時,由強壯個體領頭和壓陣,其他成員在中間一個挨著一個地隨后跟著順小道行走。牛群平時活動時,一般有一只強壯者屹立高處瞭望放哨,如遇敵害,頭牛會率領牛群沖向前去,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平時成年雄獸喜歡過孤獨的生活,故有“獨牛”之稱;也有2-3頭同棲的,稱為“對牛”。
羚牛和山羊一樣,凡是能夠到達它們寬闊嘴邊的植物,幾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種植物,甚至可達300種。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營養,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有止瀉驅蟲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還喜愛舐食巖鹽、硝鹽或喝鹽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點喜群棲。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筍與竹葉以及灌叢的一些嫩枝幼葉。夏季遷移至高處采集多種維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實,冬季進入高山臺地或向陽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樹皮及灌木嫩枝。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