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廬山:朱德同志在廬山二三事
朱德同志在廬山二三事
©原創
1959年七八月間,中央在廬山召開八屆八中全會,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住進牯嶺上的359號別墅。這是當年國民黨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的宅第。
朱德夫婦剛上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夫婦作為主人前往看望遠道而來的老友朱德夫婦。朱德情緒頗高,他興致勃勃地說:“我這是第二次上廬山。”楊尚奎說:“朱老總和江西省主席還挺有‘緣’。”朱德笑著說:“和我有‘緣’的省主席是朱培德,不是這位熊式輝。”說完,兩位好友放聲大笑。
朱德第一次上廬山是1927年。當時,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剛發生,江西反動勢力已倒向了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禮送”共產黨人出境。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第三軍教育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長的朱德被迫秘密離開南昌,前往武漢尋找黨組織。途中為擺脫敵人的跟蹤,便在九江住進了昔日北伐時的好友,時任第九軍軍長兼贛北警備司令金漢鼎的家中,并由其陪同上廬山“游覽”。擺脫了“尾巴”后,朱德根據黨的指示,再次秘密返回南昌,和周恩來等一道,策劃領導武裝起義,打響了向反動派進攻的第一槍。
那次因形勢緊迫上廬山,無暇辯識廬山面目。三十二年過去,此番再上廬山,所處環境根本改變,心情也迥然不同。朱德利用會議間隙和閑暇游覽了廬山的花徑、仙人洞、三寶樹、黃龍寺。朱德喜好登高還連續攀登了諾那塔、大月山。
一個晴朗的早晨,朱德和夫人康克清相偕從別墅驅車來到廬山植物園。
朱老總今天特別高興,興致也很高。一路不時傳來老人輕松的笑語。剛進入植物園不久,只見山上一簇一簇的茶樹,層層疊疊地向山頂延伸。朱德興沖沖地走進茶園,見有一位老人在忙碌著就走上前問:“老俵,你們是在準備采茶嗎?”老人笑著揚揚手中的雜草說:“茶早就采了。我們在鋤草,把草除了明年就有更好的茶葉了。”老人見朱德穿著軟底的布鞋,拄著用樹棍彎曲的拐杖,站在茶山上就像是一位老農,一點架子都沒有。像老熟人一樣和自己說話,老人倍感親切,拉著朱德的手說:“廬山的云霧茶從種植到采摘、制作都很講究的。云霧茶在漢武帝的時候就有寺廟里的和尚在廬山栽培,到現在也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廬山水氣重,云霧多,適宜茶葉生長。清明前采的最好,谷雨差一點。立夏以后為夏茶,就不算是上品。這個時候我們已經不采茶了。” 朱德聽了連連說:“采茶還有那么多講究,老俵今天又給我講了一課。”
老帥健步如飛,七、八里的山路很快就到了五老峰的山門。隨行保健醫生建議七十三歲高齡的朱德休息一會兒,朱德手一揮,“上!”好像是在當年指揮紅軍打沖鋒。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攀援盡管流著大汗喘著粗氣,但是登上五老峰的朱德依然是神采奕奕。在陽光中連綿起伏的五老峰斷崖絕壁、直立千仞,就像五位睿智的老人并肩佇立,凝望著茫茫蒼蒼的世間風云。站在峰頂極目遠眺,鄱陽湖煙波浩渺,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在山頂上朱德興致勃勃的用濃重的四川話音詠誦著:“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忽然,薄薄的云霧從湖面緩緩升起,霧氣越來越大,漸漸地涌上山頂,人在霧中行仿佛進入瓊瑤天宮。朱老總依然詩性不減高聲朗誦:“云騰水飛山亦動,天上人間一望中。”
7月7日,朱德回到住所把這次登山的體會,作了一首詩
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廬山
廬山真面何難識,揚子江邊一嶺奇。
公路崎嶇開古道,林園宛轉創新陂。
行游險處防盲目,向導堪稱指路碑。
五老峰前莊稼好,今年躍進不須疑。
中午,朱德一行回到植物園。就近在職工食堂吃飯,朱德特別囑咐:“不要另外準備,和植物園的同志一起吃”。吃飯的時候朱德問:“廬山有多少種植物,有什么習性?”植物園的技術員一一做了回答。朱德又問:“廬山有很多野生蘭花,你們有沒有?”技術員回答說:“我們還沒有人工馴化它。”朱德說:“我過兩天拿幾株來給你們看看。”
飯后,植物園的同志給朱德沏上植物園自己生產、自己加工的廬山云霧茶。朱德連飲兩杯,贊嘆道:“好茶!好茶!”植物園的同志介紹道:“廬山云霧茶得云霧滋潤,芽葉肥嫩。茶香濃醇,汁多耐泡,具有回味甘甜、明目提神的特點。云霧茶鮮葉原料以剛長出的一芽一葉為標準,長度為3厘米左右。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條、搓條、揀剔、提毫、烘干九道工序。” 朱德端著茶杯仔細地觀察茶湯,又拿起茶葉撮了一點,放在手掌上用手指撥弄著。茶細致勻整,條索蜷曲,形似細眉,色澤綠潤。又仔細品了品說:“真是‘色香幽細如蘭花’呀!” 朱德略做思量欣然揮筆寫下:
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
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沒有兩天,朱德夫婦又到植物園。這一次,朱德手里捧著一束春蘭,請技術員朱國芳陪同到花房。花房門口有十幾個工人忙碌著,朱德走到工人們中間說:“我今天帶來了春蘭花,想請你們在這里培育一下。”一聽朱老總像老熟人一樣和自己說話,工人們熱情地圍攏上來有的拿板凳,有的拿花盆,朱德袖子一挽,和花工聊了起來:“這是四川春蘭,我托四川的同志從我老家帶來的。廬山環境好,云霧多,濕度也大,腐葉土豐富,間隙地都可以養蘭花。”朱德一邊說一邊做,在花盆里放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木炭、石子,“這樣有利于排水通氣,上面放些腐葉土。”朱德小心翼翼地將帶來的蘭花分成四份,放了一株蘭花在花盆里,上面鋪上苔蘚,以利于保水通氣。一株婀娜的春蘭很快在花盆挺立。朱德向康克清一笑,說:“大功告成。”剩下的三份蘭花,朱國芳說:“請朱老總不要管了,我們會‘照葫蘆畫瓢’種好的。”
朱德看著工人全部按要求種上,樂滋滋對大家講:“蘭花太嬌貴了,馬虎不得。我有個‘怪癖',不論到哪里都忘不了蘭花。” 朱國芳熱情地說:“朱德委員長對春蘭的愛好有半個多世紀了吧?”朱德很坦誠地點點頭,“是呀!算起來有六十多年了。” 臨走前,不斷地囑咐年輕的技術員:“要養好這些蘭花,要多向老師傅學習。在廬山人工栽培蘭花有一定的困難,溫度不夠,冬季寒冷。要有信心養好它,要知難而進。蘭花是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又是重要的資源和財富。要馴化野生品種,還要與外界交換品種,交流栽培經驗。”
1970年8月,朱德再次來到廬山,他念念不忘植物園的蘭花。上山后的第二天清晨,便踏著露水前往植物園。在技術員朱國芳的陪伴下,雖然明顯有些蒼老,但依然精神矍鑠。他圍著長長的展臺,一盆一盆仔細地觀賞,花圃里不僅有十年前栽種的四川春蘭依然芬芳,還有獨花蘭、薰蘭、蝦脊蘭、金蘭、杜鵑蘭爭奇斗艷。這些新培育的蘭花有的是植物園科研交流引進的,有的是朱德托人從北京、四川、海南、貴州送來的。看到這些茂盛的蘭花,嗅到沁人心脾的芳香,朱德的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滿意地說:“傳統名貴的品種要保留好,野生品種還要不斷地挖掘。”他還建議向群眾出售蘭花,大盆的不好賣,可以栽成小盆的。冬天群眾無處安放時,可以送回蘭圃代為保存。要經常舉辦花展,讓大家來觀賞,為廣大人民服務。
朱德一生鐘愛有君子般性格的蘭花,不但愛它的端莊秀麗、淡雅幽香,更欣賞它質樸高潔的品格與堅韌剛毅的氣質。在出生入死的艱難歲月里,蘭花是他對革命戰友的緬懷;在欣欣向榮的和平年代,蘭花是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顯的真實寫照。
在廬山我們隨處都可以尋訪到朱德的足跡,植物園當年朱德親手載種的蘭花,依然年年芬芳吐艷,香溢滿園。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