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氣候變化風險新常態下的應急慈善與社區韌性”平行論壇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C區205會議室舉行。本次論壇由基金會救災協調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包頭市益民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探討氣候變化下各類主體的慈善行動,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和多元治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論壇吸引了來自政策制定者、行業研究者、實踐行動者以及企業的技術開發者等150人次參與,共同探討了氣候變化在互聯網平臺、應急階段、社區場景中的慈善工作。
基于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自然災害,老牛基金會與壹基金共同發起“氣候變化背景下自然災害應對策略研究與實踐”項目,通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所、北京師范大學風創中心等科研機構合作,探索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組織突發事件應對策略,同時實施“安全家園·老牛生命學堂”社區慈善項目,針對河南受災地區開展社區為本的防災減災知識普及與應急響應能力建設。該項目完成了氣候變化主題系列研究成果(點擊閱讀)并推動在河南全境實施了318個社區試點。
新修改的《慈善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發展社區慈善事業?!?023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指導下,老?;饡c壹基金發起內蒙古全區“社區賦能支持計劃”,聯合成都蜀光社區發展能力建設中心等專家團隊和呼和浩特市慈善總會、包頭市益民公益基金會等在地伙伴機構開展社會組織賦能培訓和社區慈善項目資助。
為增進行業交流互動、構建合作共同體,促進項目案例經驗模式的學習借鑒,以“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4年會”為契機,以基金會救災協調會為平臺,活動主辦方邀請關注氣候變化、應急慈善、社區慈善等相關主題的機構共同參與了本次平行論壇,交流探討適應氣候變化下的慈善行動。
活動期間,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楊雨春代表“氣變項目”組委會發布了“氣候變化背景下社會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應對策略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氣候變化背景下自然災害應對策略研究報告》(綜合報告2024),簡略版《適應氣候變化的自然災害應對策略研究與實踐》研究報告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自然災害應對策略與路徑》(手冊),并對項目合作背景、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的關聯、自然災害應對策略,以及研究報告的邏輯架構進行了簡要介紹。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一級巡視員孫楨在致辭中指出:氣候變化已升級為“星球級別的氣候危機”。新時期氣候和慈善這兩個事情在我國發展的軌道上走到了一起,氣候慈善來的正是時候。氣候慈善不僅要支持點多面廣的基層的具體活動,還要支持政策性推動活動。引入和推廣PPPP模式(政府-企業-慈善合作模式)十分重要。
北京師范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強教授在主旨發言中提到:人為因素導致自然變化正在加速,氣候風險新常態下需要多元治理。在氣候變化議題中,慈善角色至關重要且多面,要在現有的國家戰略框架下,推動充分發揮現在的政策共識。慈善參與氣候應對的路徑包括資助氣候變化相關項目、支持創新解決方案、倡導政策與制度變革、提高公眾意識與教育等。當極端天氣成為平常,當應急事件成為常態,公開募捐之外,還可以從政策受眾向創新共同體的轉變,社會力量參與其實是促進社會公民意識提升的路徑,我們需要構建長期合作關系,加強溝通交流,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質量,共同呼吁和不斷開展公眾的倡導。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許吟隆教授聚焦“氣候變化災害風險下的適應性行動”,闡述了氣候變化致極端天氣頻發原理。以二氧化碳濃度、全球升溫及降水變化等數據解釋了1.1度升溫背后能量聚集與危害。通過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案例,介紹了氣候變暖與自然災害的關系、解析氣候風險適應性行動路徑,預判氣候風險未來變化趨勢,提出適應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的多種路徑,包括基礎設施、工程、生態、管理等措施。建議社會組織可加強自身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活動,結合自身優勢,開拓新的適應項目,發起倡議、引領未來公益工作方向,促進適應氣候變化合作。
01.案例:互聯網慈善
—— 創新驅動,連接需求與資源
騰訊公益基金會梁旨君分享了騰訊在應急救災中的探索,以受助人需求為出發點,思考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災害管理和應急效率。
快手企業社會責任高級總監楊洪躍介紹了快手在數字公益和技術公益方面的實踐??焓制涠桃曨l和直播業態在連接人與人、人與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還介紹了幸福鄉村帶頭人,AI 大模型可靈和 AI 虛擬人直播工具(女媧)在公益領域的應用等項目案例。
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新媒體志愿服務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艷峰分享了在公益傳播方面的創新嘗試。指出應對互聯網時代公益傳播挑戰,為突破困境,搭建平臺,匯聚KOL、新媒體從業者等力量,通過培訓賦能等公益活動,推動公益組織與網紅合作。
02.案例:應急慈善
—— 傳統業務創新拓展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災害救援項目部主任楊加雯分享了救災領域的工作實踐。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全球災害頻發,基金會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參與鄉村災害治理全鏈條?;饡浴胺谰冉Y合、多元協同、科學理性、重建發展”為理念,圍繞防災減災、備災、救災和過渡安置、災后重建四個方面展開,開展了如“向災害 SAY NO” 活動、校園減災教室項目、鄉村應急小站項目等。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賑濟救護部廖玲介紹了災害管理全流程構建的項目體系,注重災前機制搭建和能力提升,災中關注人道救助。在應對氣候變化新常態下,對項目進行升級,如博愛家園項目聚焦社區韌性建設,依據減災公式提升社區治理和抗災能力;賑濟家庭箱項目由災后向備災轉變,基于紅十字賑濟救援工作機制,實現物資精準投放等。此外,基金會還與騰訊共創愛心云備災、救災券項目,將人道救助與數字科技創新支付相結合,提升社區韌性,探索社會組織在數字時代的作用。
京東零售公共行業總監安柏楠介紹了京東在公益領域的能力和合作意向。京東零售政企事業部具有強大的數字化服務能力,年度合作量大面廣,與眾多企業和機構合作。希望將其技術能力賦能給基金會,包括解決公益采購問題的技術、大數據、商品 服務、價格管控和庫存履約能力等,如提供清晰的采購報告、分析受捐人喜好、確保價格合理透明、快速調動物資等。京東將社會責任納入業務體系,其倉庫可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一部分,未來希望與基金會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應對災害,還為志愿者提供福利,助力公益事業發展。
03.案例:社區慈善
—— 聚焦社區,提升韌性與可持續發展
壹基金項目高級經理喻東分享了在社區層面,通過應急培訓、物資配置、隊伍建設等工作提升社區災害應對能力,目標是增強社區的社會資本和人與人的鏈接。2021 年河南洪澇災害后,壹基金與老?;饡⑥r科院、北師大合作開展氣候變化研究與社區實踐,將安全家園項目從單純的減災項目轉變為“適應氣候變化的項目”。壹基金與老?;饡献鬟€開著“社區賦能支持計劃”強調對伙伴的賦能培養,激發和支持社區伙伴的創新實踐,推動社區減災和適應氣候變化等工作。
愛德基金會社區發展與災害管理項目主管束俊松分享中介紹了四川平武關壩村的項目案例。2022 年平武水災發生后,愛德基金會啟動 “社區小微災害自主風險管理”項目試點,聯合在地伙伴,通過與村委會、村民多次開會討論,成立工作專班,推動以村民為主體進行災害風險調查與分析、制定應對方案,最終形成行動方案并實施。該項目注重提高社區自主應對風險的能力,盡管資源有限,但通過長期的社區參與和能力建設,使社區意識到并發揮自身在氣候變化適應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并展開行動。
對話交流
—— 共話社區慈善生態發展
圓桌對話由包頭市益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梅琦主持。成都市武侯社區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李濟舟、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主任趙延會、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楊雨春、千禾社區基金會氣候項目主管黃家銘就“社區慈善”主題參與了討論。大家圍繞“氣候變化視角下社區慈善”的源起、動機展開交流。李濟舟認為社區慈善應服務基層治理,打破專業和話語壁壘,融入黨政話語體系,利用信托工具推動氣候議題在社區的觸達;趙延會介紹了研究院在社區慈善研究和試點項目方面的工作;楊雨春分享了老?;饡?004年底成立以來在公益慈善領域的實踐和探索。就氣候變化背景下社會組織如何有效參自然災害應對和社區慈善等話題與伙伴們共同交流學習。分享了老?;饡L試“從根源解決社會問題”的項目理念,以及在“氣變項目”和社區慈善方面的應用和探索。希望能夠與行業伙伴們互學互鑒、共同推動在社區慈善方面的創新實踐;黃家銘闡述了千禾社區基金會關注氣候變化議題的原因,包括使命愿景、議題緊迫性和社區需求調研結果。
論壇總結
活動最后,基金會救災協調會理事長、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弘對論壇進行總結。強調氣候變化與災害密切相關,論壇探討了應對策略和實現路徑,發布了報告,體現了多元主體合作的重要性。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探索多元合作模式,推動氣候變化議題下的高效實踐。他還呼吁更多基金會加入基金會救災協調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