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在工農林業生產以及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估測, 世界上有150萬余種菌物, 中國可能有18萬余種; 然而, 目前全世界只報道了約10萬余種, 中國只發現了14,000余種。由此可見, 自然界中還有大量的菌物種類有待發現。菌物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生物資源, 對其開展廣泛系統地資源調查、收集并保藏, 能夠為我國生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保障。
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是我國唯一的寒溫帶和溫帶氣候區, 具有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生長著我國最重要的寒溫帶針葉林和典型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在這里, 雖然過去開展了一些菌物資源的調查, 但是這些研究只涉及到了部分地點和少數的菌物類群, 而且研究手段單一, 因此有必要進行綜合系統的菌物資源考察。基于此, 科技部啟動了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菌物資源考察(2014FY210400)”, 起止時間為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項目主要針對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的森林、草地、濕地、農田等生境進行廣泛、系統地細菌、地衣、真菌、黏菌等菌類標本采集和菌株分離, 并結合來自該地區的館藏標本, 通過形態學、生理生化、DNA條形碼技術等進行菌類物種鑒定。
項目組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等5家單位34名研究人員組成。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共組織110余人次赴大小興安嶺地區考察, 考察地點涉及89個自然保護區、周邊林業局及林場。共采集并保存菌類標本10,000余份, 分離菌種10,000余株, 鑒定菌物2,056種, 其中包括新種22個, 中國新記錄種71個。22個新種分別是: 單系薄孔菌(Antrodia monomitica Yuan Y. Chen)、淺黃產絲齒菌(Hyphodontia bubalina Min Wang, Yuan Y. Chen & B. K. Cui)、蒙古產絲齒菌(Hyphodontia mongolica Min Wang, Yuan Y. Chen & B. K. Cui)、東亞林氏孔菌(Lindtneria asiae-orientalis S. L. Liu & S. H. He)、榆生靴耳(Crepidotus ulmicolus T. Bau & Y. P. Ge)、興安紅菇(Russula khinganensis G. J. Li & R. L. Zhao)、蒙古灰藍孔菌(Cyanosporus mongolicus B. K. Cui, L. L. Shen & Y. C. Dai)、擬白小鬼傘(Coprinellus pseudodisseminatus T. Bau & M. Huang)、赭黃靴耳(Crepidotus lutescens T. Bau & Y. P. Ge)、淡鮭色乳菇(Lactarius dilutisalmoneus X. H. Wang, S. F. Shi & T. Bau)、橄欖裂皮乳菇(Lactarius olivaceorimosellus X. H. Wang, S. F. Shi & T. Bau)、粉褶小菇(Mycena entolomoides T. Bau)、葡酒褐紅菇(Russula vinosobrunneola G. J. Li & R. L. Zhao)、內蒙蘑菇(Agaricus neimengguensis M. Q. He & R. L. Zhao)、粉霜甘露衣(Circinaria laxilobata G. Ismayil, A. Abbas & S. Y. Guo)、煤污黑星菌(Venturia fuliginosa Y. Zhang ter & J. Q. Zhang)、中華黑星菌(Venturia chinensis Y. Zhang ter & J. Q. Zhang)、黑褐隔孢赤殼(Thyronectria atrobrunnea Z. Q. Zeng & W. Y. Zhuang)、纖孔菌赤殼(Cosmospora inonoticola Z. Q. Zeng & W. Y. Zhuang)、中華假紅桿菌(Pseudorhodobacter sinensis A. H. Li)、水生假紅桿菌(Pseudorhodobacter aquaticum A. H. Li)、伊春高杯菌(Craterium yichunensis S. Y. Liu, F. Y. Zhao & Y. Li)。
完成《中國大小興安嶺地衣名錄》、《中國大小興安嶺真菌名錄》、《中國大小興安嶺黏菌名錄及圖鑒》和《中國大小興安嶺細菌名錄》; 完成《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菌類資源瀕危狀況與保護策略》和《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經濟真菌資源開發利用策略》研究報告。
本專刊是基于該項目的部分成果撰寫而成的, 包括菌物的種群遺傳結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群落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例如, 呂美林等(2019)通過對大興安嶺的9個代表市縣的枯枝落葉、腐殖質、土壤和糞便等樣品的真菌分離培養, 結合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 共鑒定出毛霉門真菌3目8科10屬38種, 明確了該地區的優勢屬和優勢種及其在全國的分布格局。任梅蓉等(2019)基于大小興安嶺的標本館館藏及新采集的標本, 明確該地區梅衣科島衣類和袋衣類地衣11屬31種, 分析了該地衣類群的地理成分以及某些種類的瀕危狀況。余仲東等(2019)通過對分離自我國大小興安嶺和其他地區黃曲霉的種群遺傳結構進行分析, 揭示了其基因型、產毒特性、地理分布和農作物類型間的關系。曹檳等(2019)構建了采自大小興安嶺和世界范圍內紅菇屬(Russula)代表性物種的ITS序列系統發育圖譜, 闡明了大小興安嶺地區紅菇屬真菌的地理組成成分。圖力古爾等(2019)對大小興安嶺地區傘菌和牛
肝菌類的物種多樣性和區系組成等進行了研究, 共鑒定出661種(包括變種), 包括食用菌185種, 藥用菌92種, 有毒菌110種; 并分析了物種的地理區系組成。袁海生等(2019)利用模型分析預測了東北4種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潛在分布范圍及其生態位。李俊凝等(2019)分析了小興安嶺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固定樣地中木腐真菌的物種多樣性和數量與倒木的種類、數量、腐朽程度、直徑大小等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對于預測森林生態系統中木腐真菌的發生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崔寶凱等(2019)研究了大小興安嶺地區落葉松屬(Larix)、松屬(Pinus)、冷杉屬(Abies)和云杉屬(Picea) 4類針葉樹倒木上木腐真菌的種類及其腐朽類型, 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開展了木腐真菌群落多樣性及其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研究。趙鳳云等(2019)在小興安嶺的湯旺河興安石林森林公園和勝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鑒定了4目8科17屬44種黏菌, 分析了不同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種類及其群落組成的差異, 闡明了植被類型對黏菌的物種組成和多樣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劉君等(2019a)揭示了大小興安嶺地區土壤可培養細菌的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特征。劉君等(2019b)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了小興安嶺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不同生境下土壤細菌的多樣性及其驅動因子。
總之, 本專刊系統總結了大小興安嶺地區部分菌物類群的多樣性、群落結構、功能類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能夠為該地區菌物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