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單位組織一次旅游,目的地是浙江建德、桐廬、淳安,最后一站千島湖游玩完畢后,幾個要好的同事游興漸濃,意猶未盡,大家合計決定去附近的黃山風景區一游。
攝于1992年春天,地點:黃山
到了黃山風景區湯口鎮已是晚上九時了,大家先找小飯店填飽肚子再說。在一家小飯店(現在可以稱為農家樂,還有住宿)讓飯店老板娘,隨便上什么菜都可以,不一會一桌山珍就上來了,其中有兩個特色菜讓我倍感興趣,一問一是黃山石耳,一是地木耳。這樣我記住了地軟這種藻類食材。
攝于1992年春天,地點:黃山
近些年,去登山經常在路邊或海邊巖石上看到地木耳這種藻類,也就順便采一些回來做菜打湯,過過野菜的味道,重溫感受一下那次黃山之行的味蕾。許多人以為地木耳像是木耳一樣的食用菌類,其實不然,它是藍藻界的藻類植物。
地木耳,有很多別名,中文學名為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er ex Bornet & Flahault),念珠藻科念珠藻屬藻類植物。普通念珠藻是由單細胞串成念珠形的絲狀體組成,最初為膠質球形,其成熟后擴展呈片狀,有時不規則裂開,狀如膠質皮膜,呈橄欖色或褐綠色,或黃色到茶褐色,干燥呈黑褐色或黑色,易碎。
普通念珠藻是如何生長的呢?因比較難描述,不在此多言,只列出簡單生長過程。普通念珠藻通過藻絲斷裂或形成孢子進行繁殖,經過藻殖段階段、小群體階段、大群體階段、片狀體(團塊狀)階段,形成貼在草地、砂土、巖石等上形似“木耳”狀的物體,既軟又有些粘手,故有地木耳、地皮菜、地軟、地踏菜等名稱出現。
普通念珠藻在各地都有分布,多生長于灌叢、林下、草甸及山溝、濕潤荒坡野嶺。干旱季節皺縮成黑色小塊隨風飄蕩,遇雨水立即膨脹,故到處能看到它的身影。在象山多見于村頭地邊、海岸線或巖石上。但黑乎乎的團狀物被踩在腳下,如果不認識也不會留意。
普通念珠藻可全草入藥,味甘、淡,性涼,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癥、燙火傷、久痢、脫肛,有降脂明目、清熱降火、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等作用。普通念珠藻還可進行生物固氮,或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環境監測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
普通念珠藻是藍藻中常見的一種蔬菜,可直接食用新鮮的藻類膠質群體。蛋白質含量比較高,脂肪含量比較低。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氨基酸,尤其是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半必需的2種氨基酸,營養價值豐富。
那如何采集及食用普通念珠藻呢?
普通念珠藻多生長在村頭地邊或路旁,易于采集。但生長在村莊周圍或污染嚴重的普通念珠藻盡量不要采食,避免打過農藥或富含重金屬。要盡量采集遠離城市巖石或砂土上的普通念珠藻。
普通念珠藻由于多生長在草地、砂土、巖石等上,多少粘有一些泥土、砂土或雜草,食用前要清除雜物,并用清水浸泡沖洗干凈。可以用來燉湯、炒食、焯水后涼拌、做餡料、曬干磨粉做面包等。
普通念珠藻雖然營養豐富,但此物性涼,脾胃虛寒、腹瀉者不可食用,婦女產后、寒性痛經以及女子月經期間不宜食用地皮菜。同時提醒采食地皮菜者應在有經驗的人指導下采集或食用。
據一些資料介紹,宋代詩人黃庭堅,他有一首詩《綠菜贊》里寫道:
蔡蒙之下,彼江一曲。
有茹生之,可以為蔌。
蛙蠙之衣,采采盈掬。
吉蠲洗澤,不溷沙礫。
芼以辛咸,宜酒宜餗。
在吳則紫,在蜀則綠。
其臭味同,遠故不錄。
誰其發之,班我旨蓄。
維女博士,史君炎玉。
“蛙蠙(bīn)之衣,采采盈掬……在吳則紫,在蜀則綠”,據說這里的“綠菜”就是地木耳,也可以看出食用時間之久、地域之廣。說明地木耳早已是餐桌上的傳統美食,并深得人們喜愛。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