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青藏高原包括青藏高原(狹義)、橫斷山、喜馬拉雅和中亞山地(部分),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平均海拔達4054米。3月2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團隊在全球變化與生態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發表了題為Incorporating genetic diversity to optimize the plant conservation network in the Third Pole(Wambulwa等,2025)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整合分析了第三極區域內植物遺傳多樣性格局,提出了基于遺傳多樣性的保護地體系優化若干建議。近日,Global Change Biology發表了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Kenneth Oberlander博士撰寫的特邀評論文章A Third biodiversitymetric in the Third Pole,對該文進行了專題評論,并進一步強調了遺傳多樣性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意義。
評論指出,當前大多數保護區規劃主要依據物種多樣性,有時考慮種上多樣性指標,如系統發育多樣性、功能或生態系統多樣性,這些方法通常假設物種為不可分割的基本單元。然而,同一物種內部的遺傳變異不僅廣泛存在,而且對維持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長期被忽視的種內“遺傳多樣性”亟需成為未來保護地規劃的關鍵度量。
評論特別指出,Wambulwa等(2025)發現第三極區域植物遺傳多樣性主要受氣候和地形因素驅動,而人類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弱。這表明該區域的遺傳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狀態下的圖景,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程度相對較輕。因此,基于環境變量對未來物種分布格局的預測具有較高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還結合生態位模型對物種在不同時期的潛在分布進行了模擬,并納入自然擴散能力參數,使預測更接近實際。盡管物種空間位移的幅度不大,但其對遺傳多樣性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未來第三極可能面臨7%–15%的遺傳多樣性喪失風險。評論強調,Wambulwa等(2025)的研究具有兩方面的創新意義:其一,遺傳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在空間分布上明顯不同且無顯著相關性,凸顯了遺傳多樣性作為生物多樣性獨立維度的意義;其二,在保護規劃中納入遺傳多樣性信息后可能改變保護優先區的空間布局,因為有超過70%的新增優先區位于現有保護地體系之外。評論指出了該研究在采樣區域(主要集中在橫斷山區)與物種覆蓋度(僅96種的數據)方面的局限性,認為這主要受限于現有公開發表的遺傳多樣性數據。盡管如此,評論認為該研究的科學結論仍具有高度的說服力與啟發意義。
評論最后強調,該研究的核心創新點在于揭示了遺傳多樣性納入保護規劃后可能引發的保護格局重大調整。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護的挑戰,如何系統地將種內遺傳多樣性納入保護體系,已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亟待應對的關鍵議題。評論呼吁各國政策制定者應充分認識遺傳多樣性的獨立價值,將其納入國家和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評估與行動框架。
據悉,Global Change Biology僅約5%的錄用論文獲得特邀專家評論的機會。該類評論由期刊特邀領域內的權威專家撰寫,旨在突出原始研究的創新性與科學貢獻,提升其在學術界和公眾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圖1 特邀評論文章標題截圖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