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綠草如茵。藍天白云之下,廣闊的濕地一望無際,不時有燕鷗、蒼鷺、黑嘴鷗等鳥兒在水面駐足與覓食,儼然一座野生鳥類棲息的理想家園。而保護區工作日人員告訴記者,幾年以前,這里還曾是一大片被互花米草覆蓋的“綠色沙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危害。
自2016年以來,保護區下苦功開展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利用刈割、翻耕加圍淹等手段“斬草除根”,同時采用鹽地堿蓬種植、海草床修復、底棲生物增殖等措施系統修復濕地生態,一整套“妙方”打造了我國互花米草治理樣本,也讓魚翔淺底、水鳥蹁躚的美麗畫卷在此重現。
“綠色沙漠”危及生物多樣性
給保護區帶來如此大危害的“互花米草”究竟是什么?
這是一種生命力、繁殖力超強的植物,通常生長在河口、海灣等沿海灘涂。它原產于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因為在當地有天敵,所以不會發生大面積的蔓延;但在沒有天敵的地方,互花米草則會迅速繁殖泛濫。
目前,我國沿海省份都有互花米草的存在。這曾經是我國引入的“洋草”,而自今年以來,它已被列入我國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塊寫著墾東12的石碑所在地,曾經是勝利油田墾東區塊的采油平臺,如今這里已成為保護區治理互花米草的“主要陣地”。
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告訴記者,保護區在1990年把互花米草作為一種優良物種引進,因為它的生命力特別強,能在寸草不生的海灘上生長,可以用來固灘、護堤、防災、減浪,保護勝利油田的采油設施。
互花米草也特別“聰明”。前20年它在黃河三角洲默默生長,沒有什么動靜,面積也沒有擴大。20年里,它適應了黃河口的風風雨雨和氣候環境,從2010年起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21年春季,自然保護區內互花米草總面積約8000公頃。
威脅也隨之而來。據悉,保護區內的互花米草密集區域,海流減緩,潮溝淤塞,本地物種鹽地堿蓬、海草床被不斷侵蝕消亡,沿海貝類、蟹類等底棲生物窒息死亡,鳥類棲息覓食地大量減少,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安全。
“互花米草的根系大約有一米深,而且每個根都非常密集,一個平方能達到500株,地上部分就大約兩米,它生長的地方,其他生物的生長空間全部被擠占了。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綠色沙漠’,綠色欣欣向榮,但是其他的生命被扼殺了,生物多樣性也沒有了,變成一片靜悄悄的地帶。”周立城說。
“治草”工作充滿挑戰
從2016年起,保護區意識到互花米草的危害性,于是開始了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
然而,“治草”工作充滿了挑戰。首先是氣候環境因素。周立城告訴記者,保護區內經常會受到的風暴潮等惡劣天氣襲擊,包括黃河調水調沙也會對施工造成影響;另一難點在于,互花米草的生長環境是人很難到達的地方。
“比如濕地中間的核心島,我們去一趟要先坐會兒船,再坐會兒車,再步行,然后再乘我們自稱的‘坦克’,即一種履帶式的代步工具,來回就得6個多小時。路途遙遠再遇上惡劣天氣,去一趟現場渾身全是泥。”周立城說。
為有效治理互花米草,保護區做了不少功課。其與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展開合作,進行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的科研攻關。雙方攜手用了約5年的時間,從在實驗室做實驗,到在項目區做中試,最終形成了黃河口治理模式。
濕地旁的一塊展示牌陳列著治理過程的圖文資料,周立城指著其中一幅項目圖介紹,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治理項目中面積最大的一個片區,占地6161公頃。“從去年9月3日起,我們就著手對這片區域進行治理。當時時間特別緊張,因為互花米草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就開始打種子,它是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都有,種子成熟之后順著潮漲潮落,又會發生一個大面積的擴散,形成更大的生態災難。所以我們緊趕慢趕,在9月23日前把它全部刈割了一遍,種子的問題解決后,又用了2個月的時間連續進行4輪翻耕。”
據其,從今年春天的復萌狀態來看,這片區域的互花米草死亡率在90%以上。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因為互花米草的高復發率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果不持續治理,剩下的10%還是很快會發生擴張。
“今年我們又進行了3遍翻耕,現在這片區域處于監測期。我們治理互花米草一般是一年治理,三年監測。如果在監測期中發現有零星的萌芽,將會有針對性地采用人工拔除,爭取用4年的時間把互花米草全部消滅。”周立城說。
斬草除根+系統修復顯成效
記者了解到,自2020年以來,保護區先后投資3.47億元,連續實施了5期互花米草綜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治理完成和正在治理中的總面積共8724公頃,清除了互花米草存量,全面遏制了互花米草擴張。
回顧治草歷程,保護區也在山東省2022年發布的治理規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治草妙方”。
“我們治理互花米草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人工刈割加多遍翻耕或翻耕加圍淹。”周立城介紹,多遍翻耕是通過搗碎莖桿和根系讓其死亡;圍淹則是自貼近地皮處刈割互花米草,然后做一些充填膜帶,修建相互連接的堤壩,漲潮的時候把水引進來,落潮的時候讓水在里面蓄存,對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根茬持續淹水,讓其窒息死亡。
而除了“斬草除根”之外,保護區還采用系統修復的模式,實施了“疏溝”“種草”“增殖”等多項綜合性的生態修復措施。
例如,疏通了76千米被阻塞的潮溝,恢復了海岸帶范圍內濕地和海洋潮汐的交流,為原生物種恢復提供了天然條件。同時恢復鹽地堿蓬5萬多畝,修復海草床1500畝,并在治理互花米草的迎海側區域,增殖放流底棲生物110公頃,加快貝類、蟶類、沙蠶等在近海岸帶繁殖,這也使得底棲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
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治草成效。中國科學院對生態修復區域的水質、沉積物、鳥類、生物量,進行了全程跟蹤監測并出具評估報告。報告顯示,互花米草治理區植被清除比例達99%以上,底棲生物種類增加了27%,平均密度增長80%,平均生物量增長50%。2023年春季,在項目區發現丹頂鶴300多只,黑嘴鷗等鷗類8000余只,鸻鷸類約2萬只。
如今,一幅河海交匯、水鳥蹁躚的生態畫卷在此舒展開來。目前,保護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互花米草治理區域,其治理模式也得到了國家林草局的認可,并為我國沿海地區互花米草治理提供了一個樣板。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