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最后的倩影:擬纖細茨藻
(野外絕滅 EW)
擬纖細茨藻 Najas pseudogracillima L. Triest
水鱉科茨藻屬一年生沉水草本,中國特有種,已知僅產于中國香港,生長于池塘中。該種于 1988年發表,模式標本于1971年由胡秀英采自香港中文大學校園的湖泊中,此后40多年沒有再發現野外活體,因此2013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為野外絕滅等級(EW)。實際上,該種也沒有進行栽培,野外絕滅也就相當于絕滅了。
擬纖細茨藻 Najas pseudogracillima L. Triest
1.植株一部分,2. 葉片一段,3. 葉鞘,4-5.雄花,6. 雌花。
【孫英寶仿繪《中國植物志第八卷》,圖版 46,陳寶聯繪圖】
形態特征
植株纖細,易碎,呈黃綠色至深綠色,基部節生有不定根,株高10~20厘米。莖圓柱形,分枝多,呈二叉狀。葉多為5葉假輪生,多呈簇生的數枚葉與單枚葉擬對生狀態,無柄;葉片狹線形至剛毛狀,下部幾無齒,上部邊緣每側具極小的刺狀細齒7~11枚,齒端具1黃褐色刺細胞;葉鞘顯著,黃綠色至褐色,抱莖,圓形至倒心形;葉耳短,先端具刺狀細齒6~7枚。花單性,1~4朵腋生,2朵以上者多只有1朵雄花,其他皆為雌花;雄花橢圓形,黃綠色,花形較小而不易發現,具1佛焰苞和1花被;雄蕊1枚,花藥1室;花粉粒橢圓形;雌花顯著,裸露,每雌花具1雌蕊。
發現之旅:從慧眼識別到悄然消逝
1971年 11 月 22 日,著名植物學家胡秀英漫步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湖畔,她突然停下腳步,發現在湖中許多沉水植物間有一群極為獨特的植物。作為享有國際盛譽的學者,水中是何植物她一望便知。然而,這一次,她有些疑惑,這些植物初看很像纖細茨藻[Najas gracillima(A. Br.)Magnus Triest],但仔細觀察又有明顯的差異——纖細茨藻的雄花佛焰苞明顯,而這個植物的雄花佛焰苞缺失,這是一個頗具進化意義的形態特征。胡秀英當時便采集了標本。茨藻雖名為“藻”,卻不是低等的“藻類”,而是不折不扣的茨藻科開花植物。它們在水下生長,屬沉水植物,像其他高等植物一樣開花結果,并利用種子繁殖。由于生態習性特殊,茨藻容易受到水體污染、富營養化、水面減少等諸多因素影響,常常悄然消失,令人猝不及防。
纖細茨藻 Najas pseudogracillima 植物標本
(引自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19年后,專門研究非洲和亞洲水生、濕地植物的路德維希·特里斯特(Ludwig Triest)教授正式將此植物發表,定名為擬纖細茨藻(Najas pseudogracillima)。它的“近親”纖細茨藻是習性強健的廣布種,在東亞溫帶、亞熱帶甚至美洲均有分布,而擬纖細茨藻為窄域種,僅在中國香港有分布。在胡秀英教授采集鑒定后,雖經多次搜尋卻再無人發現。2013 年,被中國植物學界宣布野外絕滅。
研究名人:植物名家胡秀英
胡秀英院士像(1910-2-12~2012-5-22)(引自網絡)
是國際杰出的女植物學家,亦是中國植物學界的傳奇人物。胡秀英生于江蘇徐州的一戶農家,哥哥姐姐均死于破傷風,父親怕她也不能幸免,就想辦法買來防破傷風的中草藥給她服用,這是她與植物的第一次結緣。1934年,胡秀英大學畢業后到嶺南大學任植物學助教,同時兼讀生物系碩士學位。她渴望找到專門的中草藥,避免更多中國人死于破傷風,在讀碩士時,就完成了研究論文《中國之補品》。胡秀英以自己對植物的敏銳,發現了擬纖細茨藻。
青年時期的胡秀英像(引自網絡)
1938年,胡秀英出任華西協和大學生物系講師,其間多次不辭勞苦前往川西雪山采藥。偶然在重慶九峰山發現一棵長著紅果的小喬木,酷似冬青(后證實非冬青)。嚴謹的胡秀英帶著標本到重慶中國西部科學院標本館進行反復研究,之后寫出數篇有關冬青的高質量論文,并發表了《成都植物名錄》和《成都生草藥用植物之研究》。
埃爾默·德魯·美林(Elmer Drew Merrill,1876-10-15~1956-2-25)博士
1945年,胡秀英正式被哈佛大學錄取,依舊主攻冬青屬植物。她的科研能力得到了美國植物學家埃爾默·德魯·美林(Elmer Drew Merrill,1876-10-15~1956-2-25)博士的贊賞,哈佛大學為此給胡秀英頒發了全額獎學金。
胡秀英院士在哈佛大學的安諾樹木園時照片(引自網絡)
1949年,胡秀英獲得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優秀學生獎,成為冬青類植物專家,在國際植物學界獲得“Holly Hu”之稱(Holly是冬青的英文名稱)。畢業后,胡秀英留在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從事研究工作,1957年獲得美國科學成就獎。
1968年,胡秀英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其間編寫了《香港植物志》。她的足跡遍布全港每一個角落,被稱為“會走路的香港植物指南”。八九十歲高齡時,胡秀英仍堅持每周一到周六早上八點準時上班,下午四點離開。她常笑稱:“我每天八點準到辦公室來。如果到了十點鐘還不見來,就一定是死在家里了。”
被稱為“胡卡(Hu Card Index )”的首頁,鏈接在哈佛大學網站上
胡秀英的植物學成就斐然。在分類學上,國際植物名稱索引(International Plant Name Index)收載了由胡秀英在35個科中命名的植物名稱共計250個,另有1個屬名和7個種名以她的名字命名。
所屬類群:既陌生又重要的水鱉科植物
擬纖細茨藻所在的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為水生種子植物,廣布于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約有18個屬,120種,中國分布11屬,34種,5種處于瀕危或漸危狀態。水鱉科植物具有特殊的水媒傳粉方式,為了適應多變的水流環境,其花朵和花序形態發生了多樣的變化,有的數百朵花聚集成花序,有的則為單花。其花型變化也極為多樣。
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引自網絡)
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孫英寶繪圖)
貴州水車前(水白菜)Ottelia sinensis(引自《中國植物志》)
水鱉科植物是維持濕地生態平衡的重要物種。如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Linn. f. ) Royle]對水體污染具有較好的自然凈化作用。此外,部分水鱉科植物生長于稻田、水溝、池塘,莖葉嫩脆,是高營養的魚餌及飼料,如中國常見的貴州水車前[水白菜 Ottelia sinensis (Lévl. & Vaniot) Lévl. ex Dandy]。
擬纖細茨藻 Najas pseudogracillima L. Triest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