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在南京召開的“生物多樣性評估國際研討會”上獲悉,南京專家經過5年多的調查,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本底評估報告”。該項目負責人、環保部南京環科所徐海根研究員表示,目前我國仍有9種動物未受到自然保護區保護,建議擴大自然保護區規模。
我國自然保護區分布不均
徐海根介紹,我國的自然保護區集中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新疆、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目前這9個省(自治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到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84.5%。而其他省份自然保護區面積覆蓋率均不超過11%。
云南、廣西、廣東、貴州、湖北、湖南、陜西、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等省(自治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占省域陸地面積的百分比不超過8%,其中安徽、福建不超過4%,浙江僅1.53%。這些省(自治區)與聯合國202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所規定的“到2020年17%的陸地和內陸水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的指標相距甚遠。而記者了解到,江蘇的自然保護區在10%-15%之間,不算多也不算少。
因為自然保護區分布不均,一些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徐海根說,比如全國應當優先保護的120種生態系統類型中,約有20種尚未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保護,14種因面積不足難以達到有效保護。有相當多的濕地類型很少或者沒有建立自然保護區。海域自然保護區面積占中國海域總面積的比例不到3%,且以近岸海域為主。
根據物種種數、中國特有種種數和受威脅物種的種數,我國物種多樣性指數位于前列的分別是云南、四川、廣西、西藏、貴州、廣東等地,而江蘇地區則比較靠后。
專家摸清“它們”分布特征
調查中,專家們對中國維管植物的分布進行了“掃描”。根據監測結果,維管植物格局總體上呈現南方高、北方低,山區高、平原低的分布特征。
其中熱點地區主要位于岷山、邛崍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東南段、秦嶺、伏牛山、大巴山、武陵山、武夷山、南嶺、西雙版納地區、滇東南-桂西-黔南山區、桂西南山、海南中南部山區及臺灣山區,評估單元維管植物種數在1601-3502種之間。而青藏高原高寒區、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成都平原則較低,評估單元維管植物種數大多在500種以下。
我國的兩棲動物大體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呈現南方高、北方低,山區高、平原低的分布特征。專家發現,由于兩棲動物喜歡暖溫濕潤的環境,因此在北方與南方種數有巨大差異。其中,熱點地區主要位于哀牢山、無量山、西雙版納地區、廣西邊境丘陵地區、南嶺、五指山和武夷山等地,各評估單元兩棲動物種數在30-69種之間;而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兩棲動物最少,各評估單元物種數大都在4種左右。
爬行動物最愛哪里呢?監測發現,它們主要分布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其中熱點地區主要位于西雙版納地區、桂西南山區、桂西-黔南石灰巖地區、武夷山-浙南山區、南嶺地區和海南中南部山區等地,各評估單元爬行動物種數在44-94種之間,而青藏高原高寒區、西北干旱區、東北地區、黃土高原區則較低,各評估單元爬行動物基本都在10種以下。
對于鳥類來說,我國鳥類的熱點地區主要分布在環渤海地區、臺灣省、兩廣沿海地區、鄱陽湖區、藏東南、橫斷山及滇西北高黎貢山和西雙版納地區等地,各評估單元鳥類種數在300-491種之間,而橫斷山以西地區鳥類豐富度較低,各評估單元鳥類種數基本上在70種以下。
大熊貓等哺乳動物的熱點地區主要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南段、橫斷山、岷山、邛崍山、秦嶺、大巴山、武夷山、西雙版納地區、桂西南邊境地區和海南中南部山區等地,各評估單元哺乳動物種數在70-107種之間。而華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平原地區則較少,各評估單元哺乳動物種數大都在18種以下。
仍有部分物種“自生自滅”
從2007年起,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增長已基本呈停滯狀態,保護區總面積甚至出現減少的趨勢。據介紹,一些地區擅自調整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劃,甚至撤銷自然保護區。因此,許多我國特有物種依舊“自生自滅”。
徐海根說,在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中,我國有大頭鯉、鎮海疣螈等9種動物未受到自然保護區保護;白眉長臂猿、倭巖羊等113種僅受到較少保護,且保護面積不足;而在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中,有光葉蕨、寬葉水韭等36種未受到自然保護區保護,天星蕨、柔毛油杉等90種僅受到較少保護。據了解,大頭鯉是云南四大土著名魚之一,分布于星云湖、杞麓湖。由于多年來的環境污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影響,大頭鯉的數量急劇下降,幾乎走到了滅絕的邊緣;而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白眉長臂猿,目前僅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內受到保護。
在監測調查中,專家發現,最干季節降水量、凈初級生產力、土地覆被類型和年平均最高溫與最低溫之差是影響兩棲動物物種豐富度分布的關鍵變量;而最干季節降水量、氣溫季節性變化和最暖月最高氣溫是影響爬行動物物種豐富度分布的關鍵變量。目前,全國還有19個省沒有任何保護區,20個省沒有對我國特有物種劃分保護區。
據介紹,歐美一些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占到了全年GDP的1%以上。目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還十分有限,無法在全國對生物多樣性調查、保護、恢復和監測進行全面布局。所以,專家認為,我國盡管地域遼闊,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但也面臨著嚴峻的威脅。(記者 于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