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龍科,屬于頭飾龍類,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此演化支包括有厚頭顱骨的厚頭龍亞目,以及有角的角龍亞目。它們在侏羅紀演化出來,繁盛于白堊紀晚期。大部分角龍科化石都發現于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堊紀地層,只有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于亞洲。
注:圖蘭角龍屬,化石發現于烏茲別克,原先被認為屬于角龍科恐龍,但近年的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圖蘭角龍只是角龍科的近親,不是科學分類中角龍科內的物種。
化石標本的采集地
角龍科所有已知物種都為四足植食性恐龍,都擁有喙狀嘴、頜部后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齒、以及延長的頭盾與頸盾緣骨突。
角龍科的角狀物與頭盾顯示出值得注意的變化,而且是辨別不同物種的主要方式。它們的用途并不完全明確。其中一個用途是抵抗掠食者,但許多物種的頭飾是相對易碎的;但更有可能是作為第二性征或物種內競爭用,如同現代的有蹄類。
角龍科可分為兩亞科。
尖角龍亞科有發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頭盾較短、較呈直角,以及頭飾后方的延長針狀物。
開角龍亞科(或稱角龍亞科),特征為長、三角形的頭盾,以及發展良好的兩根眼窩部角狀物。
本期將先介紹尖角龍亞科內的物種。
亞伯達角龍屬
Albertaceratops
亞伯達角龍,又稱阿爾伯塔角龍,化石發現于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老人組,地質年代屬于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中期。
亞伯達角龍的長度5-6米,重約3500公斤。獨特處在于同時擁有長額角與尖角龍亞科的頭盾,而傳統的尖角龍亞科只擁有短額角。鼻部上方有一個骨質棱脊,頭盾后方有兩個向外方的大型鉤角。
模式種
納氏亞伯達角龍
Albertaceratops nesmoi
惡魔角龍屬
Diabloceratops
惡魔角龍屬,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是在2002年發現于美國猶他州。
惡魔角龍長度約5.5米,頭盾上端具有兩根向外彎曲的角,外形類似惡魔的羊角。惡魔角龍是已知最早期的尖角龍亞科恐龍之一。目前已發現超過30種角龍類恐龍,生存于7800萬到6500萬年前;但是在9000萬到7800萬年前的這段時期,目前很少發現角龍類恐龍,惡魔角龍的發現,有助于了解早期角龍科恐龍的演化關系。
模式種
伊頓惡魔角龍
Diabloceratops eatoni
彎劍角龍屬
Machairoceratops
彎劍角龍屬,化石發現于美國猶他州南部凱恩縣大升梯國家紀念區上白堊統中坎潘階的瓦衛普組。
屬名取自希臘語machairis,意思是“彎劍”,指其獨特的褶邊裝飾,在褶邊的最上面具有兩個向前彎曲的角;而希臘語后綴ceratops則意為“有角面孔”,是角龍類屬名中的常見后綴。
模式種
克羅諾斯彎劍角龍
Machairoceratops cronusi
中國角龍屬
Sinoceratops
中國角龍,又名中華角龍,生活于白堊紀晚期的東亞。其現有的化石皆出土于中國山東省諸城市的辛格莊組地層,是首次在中國發現的角龍科恐龍。
中國角龍全長約有5-7米,體重約2噸。和其他具有鼻角的角龍相比,中國角龍化石的鼻角相對較短(可能因保存不完整的緣故)且略呈鉤狀,中國角龍同時也不像其他尖角龍亞科恐龍一樣,在眼睛上方具有額角。
模式種
諸城中國角龍
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
梅杜莎角龍屬
Medusaceratops
梅杜莎角龍,來自美國北部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年代為晚白堊世坎潘階。
最初的敘述論文認為梅杜莎角龍是開角龍亞科。僅根據正模標本來看,梅杜莎角龍在開角龍亞科的獨特之處在于兩側褶飾各只有三個外頂骨(褶飾刺),第一對褶飾刺大,而第二對較小,兩對的底部都很特別地變寬、增生,朝褶飾側邊彎曲,并在褶飾前部變低。第三對褶飾刺小而呈三角形,與早期開角龍亞科比較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都呈現相似的凹陷狀,并與鱗狀骨接觸。梅杜莎角龍大幅加寬和彎曲的第一對褶飾刺與亞伯達角龍的第三對褶飾裝飾物非常相似,但認為梅杜莎角龍差異之處在于缺乏尖角龍亞科片狀、經常重疊的第四至第七對褶飾裝飾物,這與所有開角龍亞科相同。
2017年新描述的梅杜莎角龍材料,使原本的描述受到質疑。很顯然地,上述的第一至三對褶飾刺實際上是第二至四對。第一對褶飾刺很小且變化彎曲,因此之前鑒定時被忽略。還鑒定出至少還有一對外頂骨位于第四對之后,而總共至少有五對刺,與亞伯達角龍及溫氏角龍等尖角龍亞科一致,但不同于開角龍亞科。新敘述的材料中還包含將褶飾分成兩邊的中線枝條,很寬,使褶飾孔較圓潤、也較小,如同其他尖角龍亞科。于是新研究將梅杜莎角龍重新歸類于尖角龍亞科,并在當中與亞伯達角龍、溫氏角龍最近緣。
模式種
洛氏梅杜莎角龍
Medusaceratops lokii
溫氏角龍屬
Wendiceratops
溫氏角龍,來自白堊紀晚期的加拿大。溫氏角龍長約6米,重約1噸。具有以下特征:鼻角直立、頸盾后緣缺乏垂直尖刺,中國角龍具有相似的外頂骨,但溫氏角龍缺乏外頂骨中線和外頂骨下方隆起。頸盾后緣第二和第三外頂骨(附著于頸盾的皮內成骨)基部寬、垂直加厚、略朝前上方彎曲,突出于頂骨的后側及外側分支。坐骨下端矩形擴張。
模式種
賓霍恩溫氏角龍
Wendiceratops pinhornensis
異角龍屬
Xenoceratops
異角龍,又稱異形角龍,生存于晚白堊世(坎潘階中期)的加拿大阿爾伯塔省。
異角龍可以通過頸盾的骨質裝飾等細節與其他角龍類別開來。最靠近頸盾中部的兩個厚的骨質突起朝向中間。頸盾上每一個突起旁邊都有一個長而扁平的釘狀結構,分別指向側面和后面。頂骨的前端有一個大的、三角形的突起。與大多數角龍類不同,異角龍頸盾內的中部沒有突起或其他裝飾。異角龍可能有著鼻角和額角的結構,與其他基礎的角龍類恐龍相似。
模式種
福莫斯特異角龍
Xenoceratops foremostensis
大鼻角龍屬
Nasutoceratops
大鼻角龍,化石發現于美國猶他州南部,生存于白堊紀晚期。
大鼻角龍估計體長4.5米,體重1.5噸。是大型、陸生、四足、短吻部的草食性動物,具有獨特彎曲的眉角,類似于現代的牛角,長度幾乎延伸至鼻部頂端,是尖角龍亞科中最長的眉角。鼻骨存在氣腔構造是大鼻角龍的獨有特征,至今未在其他角龍類發現過。
模式種
提氏大鼻角龍
Nasutoceratops titusi
愛氏角龍屬
Avaceratops
愛氏角龍,生存于上白堊紀坎帕階的美國西北部。是小型的角龍科恐龍,雖有著實心的頭盾,但卻沒有其他角龍科恐龍的洞孔,所以它可能是三角龍的祖先,或是在尖角龍亞科及角龍亞科之間。在白堊紀,開花植物的地理范圍有限,所以愛氏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科及松科為食物。它是用那鋒利的喙狀嘴來咬斷葉子的。
模式種
拉莫斯愛氏角龍
Avaceratops lammersi
克里滕登角龍屬
Crittendenceratops
克里滕登角龍,生存于坎帕階晚期美國亞利桑那州克里滕登組。身長約3.4米。
模式種
克氏克里滕登角龍
Crittendenceratops krzyzanowskii
太古角龍屬
Yehuecauhceratops
太古角龍,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墨西哥科阿韋拉。它是小型的尖角龍亞科,身長只有3米,鱗狀骨是唯一可以將太古角龍從其他尖角龍亞科鑒別出來的材料。其與頂骨間的邊界有一梯狀邊緣,是尖角龍亞科的典型特征。
鱗狀骨(英語:squamosal bone)是一個頭顱骨骼,在大多數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鳥類中均存在。在魚類中,它也被稱為翼耳骨或翼聽骨。鱗狀骨位于顳颥孔和耳凹口的腹側,前與眶后骨相接,后與方骨和翼狀骨相連。
模式種
沙博館太古角龍
Yehuecauhceratops mudei
野牛龍屬
Einiosaurus
野牛龍,其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年代為上白堊紀,約為7,500萬年前。
野牛龍身長估計可達4.5米長,體重約1.3噸。口鼻部狹窄、前端尖,它們通常被描繪成有一個低矮、大幅向前彎的鼻角,就像一個開瓶器,不過這個角可能只在成年個體中才有。野牛龍與有明顯額角的角龍科(如三角龍)不同,它們的額角是較低、較短。野牛龍的頭盾較小型,頂端有一對大的頸盾緣骨突,向后方延伸。
模式種
前彎角野牛龍
Einiosaurus procurvicornis
河神龍屬
Achelousaurus
河神龍,生活在下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400萬年前。身長約6米,體重約3噸,有著像鸚鵡的喙嘴,在鼻端及眼睛后方有骨質隆起,長頭盾頂端有兩只角。
模式種
霍納氏河神龍
Achelousaurus horneri
厚鼻龍屬
Pachyrhinosaurus
厚鼻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阿拉斯加州)。
厚鼻龍身長估計約8米,重量約4噸。頭顱骨的鼻部上有巨大、平坦的隆起物,而非角狀物;眼睛上方也有一對小型隆起物。這些隆起可能用來推撞對手、如同麝牛。頭盾后方有一對角,往上方延伸、生長。厚鼻龍的頭盾、頭角形狀與大小隨者個體而不同,可能是性別差異或其他因素。
模式種
加拿大厚鼻龍
Pachyrhinosaurus canadensis
尖角龍屬
Centrosaurus
尖角龍,生存于上白堊紀,化石發現于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地層,距今約7650萬到7550萬年前。
尖角龍是種中型恐龍,身長約6米,身體由結實的四肢來支撐。如同其他的尖角龍族,尖角龍的鼻端有一大型鼻角。隨著個體的不同,鼻角可能是向前、或向后彎曲。在眼睛上也有一對小型額角。尖角龍的特征是頭盾頂端,有兩個向前的小角。
模式種
腔盾尖角龍
Centrosaurus apertus
冠飾角龍屬
Coronosaurus
冠飾角龍,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冠飾角龍是中型角龍,估計其身長約為5米,體重約為2噸。額角角核成尖金字塔狀,在額角的一半位置,額角往兩側大幅彎曲,方向朝向斜側邊,經過眼睛上方。冠飾角龍的頂骨后側骨棒(頭盾的最后緣),延伸出許多小型短骨突,向頭盾上方、后方沿伸而出,這額外特征在角龍類中相當獨特。
模式種
布氏冠飾角龍
Coronosaurus brinkmani
棘面龍屬
Spinops
棘面龍,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發現于加拿大亞伯達省南部的紅鹿河流域。
棘面龍完整身長估計約6米,體重約2噸。頭盾長,而頭顱骨的角狀物、突出物,類似當地兩種近親的混合體:尖角龍、戟龍。棘面龍的頭盾頂端有兩根鉤狀、向前彎曲的小型角,類似尖角龍;棘面龍的頭盾頂端還有兩根筆直、向后彎曲的大型角,類似戟龍。
模式種
斯氏棘面龍
Spinops sternbergorum
戟龍屬
Styracosaurus
戟龍,又名刺盾角龍,生存于白堊紀坎潘階,約75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化石發現于加拿大亞伯達省恐龍公園組。
戟龍的成年個體身長約5.5米,重達2.7噸,頭顱非常巨大,擁有大型鼻孔、高大的鼻角,頭盾上有四到六個尖角,數量依個體而不同。頭盾上的四個最長角,每個幾乎跟鼻部的角一樣長,約50-55厘米。
模式種
亞伯達戟龍
Styracosaurus albertensis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