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及本質要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生態文明理念與治國理政方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非常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核心思想,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黨的二十大再次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而團結奮斗,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是應對城市化進程中生態退化問題的重要工具,旨在協調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不僅是國際上公認的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舉措,也是各國法律明確規定的責任。《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締約國劃定城市生態保護空間,IUCN提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指導城市生態修復。在國外,美國《瀕危物種法》規定城市開發需進行生態影響評估,紐約中央公園采用公私合作管理模式推進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加拿大溫哥華市建立野生動物沖突應急響應系統;新加坡將生物多樣性指數納入城市規劃考核體系,在城市部署AI攝像頭監測穿城動物遷徙;日本東京利用物聯網追蹤城市猛禽活動軌跡,東京澀谷區建立社區生物多樣性協議制度,推進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英國倫敦實行“倫敦綠色網格計劃”的生態廊道網絡建設。
近年來,我國也日益重視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最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各級政府的棲息地保護責任。深圳市率先在《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中明確提出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概念,并劃定市域面積22%的生態控制線。北京市在《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中不僅明確了北京市要劃定重要棲息地進行保護,還對城市中重要棲息地以外的野生動物生息繁衍區域進行保護,明確責任單位。另外各地還積極制定有關制度政策推進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建設,小微棲息地和小微濕地成為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上海崇明東灘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城市濕地改造;香港米埔濕地采用發展權轉移制度協調與城市居民生存發展的關系,推動城市濕地保護;成都試行生態用地容積率獎勵政策;南京開展"城市貉"公民科學項目促進人獸共存。數字技術、區塊鏈技術等都應用到城市棲息地保護與管理中,通過三維立體生境規劃(地下-地面-空中),臨時棲息地動態管理技術推進城市空間的精細化治理,為實現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生提供了諸多經驗和技術方法。
但城市作為人類生活的密集區域在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方面依然面臨眾多壓力。城市建設擴張和改造占用了大量的自然棲息地,導致棲息地面積減少,破碎化程度加深,嚴重威脅到城市生活的各類野生動物;氣候變化導致的溫度升高、降水模式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影響很大;城市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工作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資金短缺成為制約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執法面臨諸多挑戰,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和覆蓋面需要進一步加強,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管理難度較大;城市外來物種入侵和病蟲害的威脅日益嚴重,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構成威脅。
為了進一步做好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將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在總結和推廣世界各國的經驗基礎上,我們還需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推進城市綠化與景觀的近自然改造,構建"生態嵌入式"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創新和技術融合,實現保留一定比例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地,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元協同的新型城市空間格局。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采用"工程自然化"設計,將混凝土河道改造為自然溪流,使魚類種群恢復率提升40%,鳥類多樣性增加35%,同時將洪水蓄滯能力提高40%。
二是加強鄉土綠化樹(草)種的選擇,推進城市生態系統高質量建設。鄉土樹(草)種在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安全、提升城市生態文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生態系統修復建設須依據植物習性,突出鄉土植物應用,強調物種多樣性,以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安全為基本選擇原則,針對不同區域特點,選擇適合于城市生態系統營建的植物品種。鄉土植物品種,作為本地區天然分布或長期生長的樹種,對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有著良好的適應性,能夠在各種復雜環境條件下生長繁衍,有效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同時,它們出色的抗病蟲、抗污染能力,能夠減少城市綠化維護的成本,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此外,鄉土植物品種還具有低成本、易管理等優勢,使得城市生態系統建設更加經濟高效。在社會文化服務方面,鄉土植物品種承載著當地獨特的生態記憶和文化內涵,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變遷和發展,是城市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是城市不僅要綠起來,更要“活”起來。在城市的綠化規劃中,除了要追求景觀的觀賞價值和綠化效益,更要重視鳥類等野生動物的取食、棲息環境的營建。一個真正健康的城市生態系統,必然是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的。小微棲息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它們可能是城市公園中的一片密林、街道兩側的一排樹木、或是建筑屋頂上的一片綠地。這些看似微小的空間,卻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寶貴的生存資源。通過合理規劃和設計小微棲息地,可以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和安全的棲息環境。例如,在城市公園中種植食源樹種、蜜源植物,像桑葚、沙果、海棠、國槐等樹種,能給鳥類、昆蟲、小型哺乳動物提供花蜜、果實、種子等口糧;在街道兩側的樹木上設置人工鳥巢,為鳥類提供避雨和繁殖的場所;在小區綠地中放置昆蟲旅館,為蝴蝶、蜜蜂等各種昆蟲提供舒適的安居環境;在城市邊角處安置刺猬屋,可以保障小型獸類的安全,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是每一個市民的責任,通過在小微棲息地周邊設置科普展示牌、舉辦野生動物保護講座、組織生態導覽活動等,引導市民更加關注小微棲息地的保護和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共同營造一個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的城市家園。
文/陳文匯
圖/亦諾
作者簡介/Profile/
陳文匯,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政策,生態系統碳匯核算與碳匯經濟學,國有林場管理與改革,農林經濟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同時擔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林業經濟學會,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
微信號:cwcawx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