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畫里感受觀鳥樂趣:和宋人一起觀斑鳩
宋代是中國花鳥畫極盛時期,在應物象形、營造意境、筆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宋代畫師們通過觀鳥,留下了許許多多花鳥畫作品??梢哉f,宋代觀鳥人用筆墨將鳥類的形象落于紙上,今天的觀鳥人則更多的是用相機給鳥類留影。作為常見的鳥類——斑鳩(鵓鴿),也是宋代花鳥畫的重要對象之一。

在我們身邊,常見的斑鳩有珠頸斑鳩、山斑鳩和火斑鳩等。其中,尤以珠頸斑鳩最為常見。珠頸斑鳩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比鴿子略小,頸部有黑底白點的圖案,腳紅色,體長約30厘米。叫聲為輕柔悅耳的“咕咕咕”,清晨、黃昏、白天都可以聽到珠頸斑鳩的反復鳴叫。珠頸斑鳩非常適應現(xiàn)代生活,主打的就是一個隨遇而安。除了樹上,窗臺上,花盆里,晾曬的牛仔褲里,珠頸斑鳩都能筑巢并繁衍后代,筑的巢也非常潦草,就寥寥可數(shù)的幾根樹枝。作為人類最常見的“鳥鄰居”,《宋畫全集》里就收錄了不少宋代花鳥畫家畫的斑鳩圖。其代表作有宋徽宗趙佶畫的《梳翎鵓鴿圖》。只見一只珠頸斑鳩站在假山上,正優(yōu)雅地梳理著尾羽,工筆精細,每一根羽毛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用現(xiàn)代觀鳥人的話說就是“數(shù)毛版”。
(北宋 趙佶 梳翎鵓鴿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無獨有偶,作為觀鳥愛好者,我拍的第一幅鳥照也是一只正在“梳翎”的珠頸斑鳩,其動作幾乎一模一樣。可見趙佶同志的觀察入微,作的畫堪比相機拍的照。
(珠頸斑鳩梳翎)
除了《梳翎鵓鴿圖》,趙佶同志還在《寫生珍禽圖》畫到了斑鳩,題名為《踈枝喚雨》???,一支稀疏的樹枝上蹲著兩只珠頸斑鳩,它們是不是要鳴叫喚雨呢?“鳴鳩拂其羽,戴任降于?!?。鳴鳩即斑鳩,在我國民間,有“斑鳩喚雨,布谷催耕”的說法。斑鳩也因此有“喚雨鳩”之名。
(北宋 趙佶 寫生珍禽圖局部)
除了宋徽宗趙佶,不得不提另外一位以畫猴聞名于世的花鳥畫家——易元吉,他畫的《桃竹鵓鴿圖》,也是相當傳神,更充滿了野趣。只見畫上桃竹林間,有兩只珠頸斑鳩,右上角的那只凌空飛起,左下角的那只回首張望,似乎是有人的到來,驚起了這兩只鳥。
(宋 易元吉 桃竹鵓鴿圖 賓西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斑鳩覓食多在地上,一旦受驚就會立刻飛到高處,就如《桃竹鵓鴿圖》右上角的那只。它們的飛行速度還挺快,飛行距離又較短,所以觀鳥的時候,想拍好飛版的珠頸斑鳩,很考驗按快門的速度。
總之,常見的珠頸斑鳩,成了宋代花鳥畫家們的主要觀鳥作畫對象,也成為了我觀鳥的主要觀察對象之一。縱觀宋代花鳥畫的鵓鴿圖,還未發(fā)現(xiàn)有白化的鵓鴿和換羽的珠頸斑鳩。這點,我比宋人們更幸運一些,有幸觀察到一只白化的珠頸斑鳩并記錄,也看到過因為換羽沒有尾巴的珠頸斑鳩。更幸運的是,如今的生態(tài)這么好,身邊的鳥兒這么多,我可以隨時用相機記錄下觀察到的鳥兒。
(白化珠頸斑鳩)

(換羽筑巢的珠頸斑鳩)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