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助力“美麗經濟”躍上新臺階
信息來源:生態環境APP
最近,紹興市上虞濕地海涂濕地又迎來自己的候鳥“老朋友”——白琵鷺、豆雁等。上虞海涂濕地位于錢塘江南岸,是從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線的重要中轉站,每年10月底至來年4月有百余種珍稀鳥類匯聚于此。上虞海涂濕地被國際鳥盟列為鳥類的重要自然棲息地,也是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之一,被稱為“千年鳥道”。
近年來,紹興市立足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求,在推進生態環境全域治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落實全社會共建共享等方面全面發力,系統構建了整體聯動、高效運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模式,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2024年,紹興市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城市峰會上獲頒“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留空間、凝共識,居民與野生動物“睦鄰友好”
“人與野生動物爭地”,是每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的矛盾,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浙江省紹興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整體規劃,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時,充分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因素,確保城市功能分區布局合理。紹興市還建立了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29處(整合后為23處),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通過上述措施,給多樣的生物留足了生存空間。”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趙鍔說。
“營造共建共享氛圍也是實現城市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平衡的關鍵。紹興市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讓廣大市民廣泛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紹興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錢進介紹,紹興市成功承辦了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浙江主場活動,培育打造省、市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19個、生物多樣性友好企業8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典型案例9個,這些都成為了公眾了解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平臺。紹興市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六進”活動,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節點,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提升公眾的保護意識和參與度。
紹興市還精心打造了集生態展示、物種保護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生態足跡一張圖”數字化平臺。紹興市生態環境局生態處處長沈偉榮介紹說:“平臺包括美麗城鄉、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等特色點位,用數字賦能引導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摸“家底”、強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破壞行為
摸清“家底”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礎。為了全面掌握物種情況,紹興市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2024年建成45處生物多樣性監測樣地并完成調查。組建生物多樣性調查技術團隊,采用野外調查、現場訪問、資料收集等方式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系統掌握物種種類、分布、數量現狀,進一步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紹興物種資源極為豐富,共有物種595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0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3種如中華水韭、穿山甲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物種89種如香榧、震旦鴉雀等。
摸清了“家底”是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第一步,近年來,紹興市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強化監管,利用司法手段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紹興市逐步健全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出臺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職責,形成整體聯動、高效運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模式,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點區域,因地制宜建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基地和環資共享法庭13個,嚴厲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行為。
“充分發揮環資審判職能,嚴懲治、強修復、重預防、促聯動,統籌生物多樣性高標準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推進河湖濕地水生態環境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南水鄉典范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紹興市中級法院環資庭庭長李瑩說。
自2022年至2024年底,紹興市審結涉生物多樣性刑事案件88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40件,判令侵權人賠償損失132萬余元,審結涉生物多樣性行政案件2件。紹興市通過恢復性司法共補植樹木8.5畝,增殖放流3889萬余萬尾。常態化開展對案件當事人生態環境修復情況的回訪工作,助力緩解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城市發展矛盾沖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健全完善聯席會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聯動普法等工作機制,不斷加強與檢察院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的協調與合作。
綠色惠民、生態共富,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可持續發展
紹興市自古以來便以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稱。在這里,有一種種植歷史超過千年的物種——香榧。在紹興市南部會稽山腹地,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構成紹興地域特種林木的一大奇觀。古香榧群面積約402平方公里,分布在柯橋區、諸暨市和嵊州市三地的8個鄉鎮和52個行政村。區域內有樹齡百年以上的古香榧7.8萬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近百株。
2013年5月,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被評價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山地經濟林果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文化遺產利用系統”。2021年以來,依托會稽山古香榧群打造“稽山古榧”區域公共品牌,根據古香榧樹樹齡開發“隋榧、唐榧、宋榧”等系列產品。
截至2024年,紹興市全市香榧種植面積37.8萬畝,干果產量 1.2萬噸,行業總產值產值26.6億余元。
在傳統的香榧干果生產基礎上,近年來,紹興市不斷探索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古老的香榧換了“新顏”——香榧香薰、香榧精油、香榧月餅、香榧奶茶、香榧巧克力等等衍生品涌現,備受消費者喜愛。
香榧的產業化是紹興市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雙贏機制的縮影。紹興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錢進說:“今在紹興,我們品會稽古榧,賞漓渚春蘭,游運河故道,采大佛龍井,生物多樣性助力‘美麗經濟’已然躍上新的臺階。”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